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麻醉不是 “睡一觉” 那么简单,这些细节你该知道
老年模式

麻醉不是 “睡一觉” 那么简单,这些细节你该知道

方雁飞 广西桂林兴安县两江医院麻醉科
2025年09月10日 29页 1650 海报 复制链接

提到麻醉,很多人会觉得就是“睡一觉”,醒来手术就结束了。而事实上麻醉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医学技术,从术前评估、术中监管、手术后清醒等各个环节均需准确控制。既要使病人术中不感到痛苦,又要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给手术安全“保驾护航”。下面这几个与麻醉有关的详细内容是您需要知道的。

麻醉不只是“全麻”,种类的选择也是有所讲究的。

麻醉并非只有“睡着”这一种形式,根据手术部位、患者情况等,医生会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

全身麻醉:使机体处于“深度休眠”状态

全身麻醉最为人们所熟知,它通过静脉给药或者吸入麻醉药物使病人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放松,痛觉全无。它适用于需要开胸、开腹等大型手术,以及一些精细操作(如脑部手术)。全麻期间,病人呼吸将有呼吸机协助,医生将对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机体各脏器的正常工作。

局部麻醉:准确地“阻断”局部痛觉

局部麻醉即在手术部位周围注入麻醉药物以阻滞局部神经痛觉传导。常见的有表面麻醉(适用于白内障等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检查)、局部浸润麻醉(在脂肪瘤切除等小型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例如牙科手术中下颌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等)等。在局部麻醉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能够配合医生的指示,手术后的恢复比较快。

椎管内麻醉——下半身“无痛屏障”

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常用于下肢、下腹部手术(如剖宫产、疝气手术)。医生在椎管中硬膜外腔或者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药物,临时阻断下半身神经传导,让病人下半身痛觉消失,但是意识却很清楚。该方法不仅可以确保手术区域无疼痛,还可以降低全麻药物给人体带来的伤害。

术前准备:这些事情做不好就会影响麻醉的安全性

麻醉成功与病人的主动合作密不可分。这些术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减少麻醉风险使手术更加顺利进行。

严把“禁食禁水”关,并非“小题大做”

在进行麻醉之前,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禁食6-8小时,并禁止饮水2-4小时。其原因是在麻醉状态时,机体呕吐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胃内食物及水分可能反流入气管而诱发窒息或者肺部感染。甚至在局部麻醉时,如果手术过程可能要过渡到全麻时,则必须遵循禁食和禁水的规定。

坦率地告诉你的健康状况不要掩盖“小毛病”

术前,麻醉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评估,患者需如实告知自己的病史(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过敏史(尤其是药物过敏)、近期用药情况(如抗凝药、降压药),以及是否有假牙、松动牙齿等。这些资料对麻醉药物选择及用量有直接影响,瞒报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长期使用抗凝药者椎管内麻醉会诱发出血导致瘫痪的风险。

术中:麻醉医生就是“生命守护者”

术中外科医生集中精力进行手术,麻醉医生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测,并随时对麻醉深度进行调节。他们将利用仪器对心率,血压,呼吸和体温进行实时观测,并根据手术过程的进展增减麻醉药物的用量。一旦发生血压骤降和心率异常,麻醉医生应立即采取措施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可谓麻醉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起着“隐形守护者”作用。

术后苏醒:“醒来”不代表麻醉结束

术后病人将被送入复苏室接受医护人员的严密观察直至麻醉药物的代谢和生命体征平稳。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如恶心呕吐、喉咙疼痛(全麻期间插入气管导管)、伤口疼痛等。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应用止吐药,止痛药等来减轻病症。

应当指出,即使在充分清醒的情况下,麻醉药物残留作用仍可维持一定时间,病人可出现头昏和无力等症状,故手术后24小时不应驾车,不应操纵机械和作出重大决定。同时应按医生要求饮食和活动以促进机体康复。

总之,麻醉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技术,涉及术前、术中、术后多个环节,远非“睡一觉”那么简单。理解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医疗操作中更好的合作,还可以使我们对于麻醉中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理解。术前多和麻醉医生交流,打消疑虑,以更加放心的态度去应对治疗。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