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为什么强调“情志调养”?
在中医护理理论中,“情志调养”始终被视为维系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中医认为,人的七情不仅反映心理状态,更与五脏六腑的功能紧密相连。情绪波动若过于剧烈或长期持续,极易导致脏腑气机紊乱,从而引发多种身心疾病。中医护理强调通过疏导情绪、营造良好心境等方式,实现身心同调,是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健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情志”,指的是人的情绪与心理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状态。这些情绪在正常范围内流动变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自然表现,但如果情绪过激、持续时间过长或处理不当,则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认为,五脏之中皆有“藏神”的功能,比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脾主思虑、肺主悲忧、肾主恐惧,因此,当情绪失衡时,脏腑气机会随之紊乱,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长期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失眠多梦等问题;过度思虑则损伤脾胃,使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长期悲伤则易伤肺,使呼吸系统功能下降。情绪的变化不仅影响身体,也反映出身体的内在状态。比如肝气郁滞的人容易烦躁易怒,而气虚体质的人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在中医护理中,非常重视情志的调节,认为只有保持情绪的平和与稳定,气血才能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才能正常,人的身心状态才能处于健康的平衡之中。情志调养不仅是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更是维持整体健康的关键环节。
二、中医护理中调养情志的方法
在中医护理体系中,调养情志不仅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更是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策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已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若不加调养,便可扰乱脏腑气机,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流通,甚至诱发或加重多种身心疾病。因此,调养情志是中医护理中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护理中,调养情志首要在于“知情识性”,即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身情绪波动,并培养感知情绪的能力。一旦情绪觉察能力提升,人们就更容易在情绪变化初期做出调节反应,从而避免情绪积压成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日常交流、心理疏导和情绪陪伴,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情志的调养离不开生活习惯的配合。中医讲“起居有常”,有规律的作息不仅可以调顺气血,还能稳定神志。熬夜、过劳、饮食不节等行为常常导致身体虚弱,进而使情绪调控能力下降。因此,中医护理在指导患者情志调养的同时,也会强调起居调摄,如早睡早起、顺应四时、劳逸结合,以“养阳于春夏、养阴于秋冬”的节律维持生理与心理的动态平衡。
三、特殊人群的情志调护重点
在中医护理中,特殊人群的情志调护尤为关键。所谓“特殊人群”,多指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他们的生理基础较一般人薄弱,情绪易波动,心理调节能力较差,若调护不当,极易引起情志失衡,进而影响身体康复与健康维持。
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易生孤独、焦虑、悲观等情绪。中医认为老年属“肾气渐衰”,肾主志,肾气虚则志气不足,易表现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同时,老人常经历退休、子女离家或伴侣离世等生活变故,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中应多给予陪伴与倾听,通过温和的语言、耐心的交流帮助其抒发情绪,提升内心安定感。
孕产妇的情志调护重点在于“调和气血、安养心神”。怀孕期间,女性气血偏盛而肝气易郁,情绪变化敏感。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肝气不畅,容易出现抑郁、烦躁、哭笑无常等表现,严重时可影响胎儿安危。因此,孕期护理需关注孕妇心理状态,通过安抚情绪、提供正面支持、鼓励倾诉等方式稳定其情绪波动。
慢性病患者则因病程长、反复发作易产生无助感和焦虑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中医护理强调“情志先调”,帮助患者接受疾病、树立康复信心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需建立良好沟通关系,了解患者情绪来源,通过中医心理疏导、传统文化熏陶、适度参与决策等方式增强其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