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也需“锻炼”?慢阻肺康复训练指南
“稍微动一下就喘不上气,连穿衣、做饭都费劲患者最常说的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会导致气道狭窄、肺功能下降,让呼吸变得 “力不从心”。但就像肌肉能通过锻炼变强,呼吸功能也能通过科学训练改善。掌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康复方法,能帮助慢阻肺患者减轻气短症状,重拾生活主动权。
一、认识慢阻肺:呼吸不畅的“根源”
慢阻肺就像肺部装了个“漏气的风箱”,肺泡弹性减退、气道壁增厚,导致吸入的气体难以完全排出,残留在肺里的气体越来越多,形成“肺气肿”。患者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即使安静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还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
常规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症状,但无法逆转肺功能的下降。呼吸康复训练则像给“风箱”上润滑油,通过优化呼吸方式、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通气效率,减少残气量,让每次呼吸更有效。临床数据显示,坚持呼吸训练的患者,气短症状可减轻30%,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50米。
二、基础呼吸训练:给呼吸“换种方式”
1. 腹式呼吸:调动“深层呼吸肌”
大多数人平时用胸式呼吸,仅靠肋骨扩张带动肺部,吸气浅且效率低。腹式呼吸则能激活膈肌(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让肺部充分扩张。
训练方法:
取坐位或仰卧位,放松肩膀,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
用鼻子缓慢吸气,感受腹部鼓起(放在腹部的手上升),胸部尽量不动;
用嘴巴缓慢呼气,腹部收紧(放在腹部的手下降),像吹气球一样把气体“挤”出去;
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3次,熟练后可融入日常活动(如散步、看电视时)。
2. 缩唇呼吸:让气体“慢出稳流”
慢阻肺患者呼气时气道容易塌陷,导致气体滞留。缩唇呼吸能通过嘴唇形成的“阻力”,保持气道开放,让气体更彻底地排出。
训练方法:
用鼻子正常吸气(默数1~2秒);
嘴唇缩成吹口哨的形状,缓慢呼气(默数4~6秒),呼气时间是吸气的2-3倍;
呼气时尽量将肺部气体排尽,可配合腹部内收辅助;
每次练习10分钟,每天2~3次,尤其适合活动后气短时使用。
三、进阶训练:给呼吸肌“加点力量”
1. 呼吸肌力量训练:让呼吸更“有劲”
呼吸肌和四肢肌肉一样,通过抗阻训练能变强。可借助简易工具(如肺活量训练器、气球)进行:
吹气球训练:选择中等大小的气球,深吸一口气后,缓慢将气球吹满,每天3组,每组5次。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阻力吸气训练:用嘴唇含住一根吸管(另一端堵住),通过吸管缓慢吸气,感受吸气时的阻力,每次10次,逐渐增加难度(换更细的吸管)。
2. 全身运动:改善“整体耐力”
呼吸功能与全身状态密切相关,适度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减少气短发作。
适合的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低至中等强度运动,以运动时能说完整句子但不能唱歌为宜。
训练强度:从每次5~10分钟开始,每周3~5次,逐渐增加到每次20~30分钟。例如,刚开始只能走50米就喘的患者,可先走20米休息1分钟,反复3次,每周增加5米距离。
注意事项:运动前做5分钟热身(如关节活动、慢走),运动后做5分钟放松;出现胸痛、严重气短时立即停止。
四、日常场景应用:让训练“融入生活”
将呼吸训练与日常活动结合,才能真正提升生活质量:
穿衣时:穿衬衫时,先深吸一口气,呼气时穿好一只袖子,再吸气穿另一只,避免屏气用力。
上下楼梯:每上1-2阶台阶,停下来做一次缩唇呼吸,用“吸-呼-呼”的节奏配合脚步。
咳嗽排痰时:先做3~4次腹式呼吸,深吸气后屏气2秒,身体前倾,用力咳嗽2~3次,将痰液咳出,减少无效咳嗽导致的气短。
五、注意事项:避开训练“雷区”
饭后1小时内不宜做剧烈呼吸训练,以防腹胀;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气短加重)暂停训练,以休息和药物治疗为主;训练时若出现头晕、胸痛、心跳加快(超120次/分钟),应立即停止并就医;建议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依肺功能分级调整训练强度。
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康复如同学骑自行车,初期需刻意练习,熟练后成自然习惯。腹式、缩唇等简单呼吸方法能改变呼吸模式,发挥有限肺功能的最大作用。呼吸训练无“速成法”,每天坚持10 - 20分钟,3个月后有明显变化。让科学训练成为呼吸“助力器”,与慢阻肺共处能更轻松、更有质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