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身”有道:压疮预防的黄金法则
在健康护理领域,压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而在众多预防压疮的方法中,正确翻身堪称黄金法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
什么是压疮
根据最新指南,压疮是指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而导致的局部损伤,常发生在骨隆突处,表现为完整皮肤出现局部非苍白性发红,或存在开放性溃疡 。这种损伤不仅涉及皮肤,还可能累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及其他支撑结构。常见于长期卧床、坐轮椅的患者,好发部位多在骨隆突处,比如骶尾部、足跟、肘部、髋部等。这些部位皮肤下面就是骨头,脂肪和肌肉相对较少,当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时,这些部位就容易受到较大压力,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压疮。
翻身对预防压疮如此重要
人体皮肤和皮下组织在长时间受到压迫时,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会受阻。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为组织细胞带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一旦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组织就会缺氧、缺乏营养,细胞开始受损。如果这种压迫状态持续,受损的组织范围会逐渐扩大,最终形成压疮。
而定期翻身能有效改变身体受压部位,让原本受压的皮肤和组织得到血液循环的恢复。通过不断变换姿势,各个部位轮流承受压力,避免了某一部位长时间受压,从而保证了皮肤和组织的正常营养供应,维持其健康状态,大大降低了压疮发生的风险。
翻身的正确方法与频率
正确方法
1. 两人协助翻身法:对于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通常需要两人协助。以向右侧翻身为例,两名护理人员站在床的同一侧,一人托住患者的颈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患者的臀部和腘窝处,两人同时用力,将患者平稳地翻向右侧,然后在患者背部和两腿之间垫上软枕,保持舒适体位。整个过程要注意动作轻柔、协调,避免拖、拉、拽等动作,以免损伤患者皮肤。
2. 一人协助翻身法:如果只有一名护理人员,对于体型较小或能稍微配合的患者,也可以进行翻身操作。先将患者双手交叉放于胸前,护理人员一手托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托住患者臀部,将患者抬起并轻轻转向一侧,同样要在适当位置垫上软枕。
翻身频率
一般来说,对于病情稳定、皮肤状况较好的患者,每 2 小时翻身一次较为合适;如果患者皮肤较为脆弱,或者已经存在皮肤发红等早期受压迹象,翻身间隔时间应缩短至每 1 - 1.5 小时一次。对于能够自主活动的患者,也应鼓励他们定期自行变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翻身过程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翻身时,要顺便检查患者皮肤状况,观察受压部位有无发红、破损等情况。同时,用温水擦拭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 选择合适的支撑物:垫在患者身体下的软枕等支撑物要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形状。材质应柔软且具有一定弹性,能分散身体压力。例如,可使用专门的减压床垫或水垫,这些产品能更好地贴合身体曲线,均匀分散压力。形状方面,要根据不同部位的需求进行选择,如在足跟部可使用 U 形枕,将足跟悬空,避免受压。
3. 关注患者感受:翻身过程中要与患者充分沟通,让他们了解操作过程,减轻其紧张情绪。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如果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要及时调整动作和力度。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翻身过程,主动配合调整姿势。
特殊情况的翻身策略
1. 骨折患者:对于骨折患者,翻身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骨折部位。在翻身前,要先了解骨折的部位和固定方式。如果是下肢骨折,翻身时要保持骨折肢体的轴向稳定,避免骨折移位。可以使用骨科专用的翻身垫或借助牵引装置等辅助翻身,确保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进行安全翻身。
2. 使用医疗设备的患者:对于身上带有各种医疗设备,如导尿管、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管等的患者,翻身前要妥善固定好这些设备,防止在翻身过程中出现管道扭曲、脱落等情况。在翻身时,要安排专人负责保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预防压疮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而正确翻身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掌握科学的翻身方法、合理的翻身频率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我们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压疮的发生风险,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康复环境。无论是医护人员、护理人员还是患者家属,都应该重视翻身在预防压疮中的作用,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少受一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