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产后腰痛怪麻醉?这个锅医生不背!

产后腰痛怪麻醉?这个锅医生不背!

吴英 临湘市妇幼保健院
2025年05月28日 31页 800 海报 复制链接

“生完孩子腰快断了,肯定是打麻醉扎坏了!” 在产科病房,这样的抱怨屡见不鲜。许多产妇将产后腰痛的“罪责”直接归咎于椎管内麻醉(俗称“无痛分娩针”),甚至因此拒绝剖宫产时的麻醉。然而,临床数据显示,产后腰痛的发生率高达40%至70%,而与麻醉直接相关的比例不足1%。要解开这一误会,需从孕期到产后的全过程进行详细剖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椎管内麻醉的穿刺操作非常规范。麻醉医生会在超声引导下,选择腰椎间隙进行穿刺,避开主要神经和血管。穿刺针直径仅为0.7至0.9毫米,相当于一根细针灸针,术后穿刺点会在48小时内闭合。即使少数人出现穿刺点短暂酸痛,也会在1至2周内完全消失,不会留下长期腰痛。国际麻醉学研究证实,接受与未接受椎管内麻醉的产妇,产后腰痛发生率几乎无差异。

相比之下,孕期埋下的“腰痛隐患”远比麻醉影响更大。怀孕后,体内松弛素水平急剧升高,导致骨盆韧带和腰椎间盘韧带松弛,为分娩做准备。同时,随着子宫逐渐增大,腹部前凸使身体重心前移,腰椎被迫后弯,形成“孕妇体态”。这种姿势使得腰椎间盘压力增加3至5倍,腰背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像一根被过度拉伸的橡皮筋,久而久之必然出现酸痛。

分娩过程对腰部的考验同样不容小觑。自然分娩时,产妇需长时间保持仰卧或截石位,腰部肌肉持续发力;若经历产程延长或难产,肌肉疲劳会进一步加剧。剖宫产的产妇虽避免了产程中的体力消耗,但术前禁食导致的脱水、术后卧床姿势固定,也会引发腰部不适。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腰痛成为产后常见症状。

产后护理不当是腰痛的“催化剂”。新妈妈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需弯腰换尿布、抱孩子喂奶,长期保持这种弯腰姿势会导致腰椎曲度异常;夜间频繁起夜照顾婴儿,睡眠不足使得肌肉修复能力下降;过早穿高跟鞋或过度从事家务劳动,会进一步加重腰部负担。此外,产后缺钙、体重骤增、腹直肌分离等问题,也都可能间接诱发或加剧腰痛。

那么,哪些情况可能与麻醉相关呢?极少数产妇在穿刺后会出现穿刺点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并伴有发热),或在穿刺过程中意外损伤韧带(导致短期疼痛加剧)。然而,这些情况通过规范的医疗处理都能痊愈,并不会发展为慢性腰痛。相比之下,孕期腰椎间盘突出未及时干预、产后过早负重等因素,才是导致慢性腰痛的主要诱因。

缓解产后腰痛需从根源入手。产后 6 周内是恢复黄金期,建议产妇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每天进行 10 分钟的盆底肌和核心肌群训练,如腹式呼吸、凯格尔运动,增强腰腹部支撑力。抱孩子时要屈膝屈髋,用手臂和腿部力量起身,而非弯腰用力;喂奶时在腰部垫靠枕,保持腰椎自然曲度。

物理治疗能加速恢复进程。产后 2 周可开始热敷腰背部,每次 15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恶露干净后进行专业产后康复按摩,放松紧张的竖脊肌和腰方肌;对疼痛明显的部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中频电疗,改善肌肉张力。需要注意的是,产后 3 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腰部负重,如提重物、抱大号行李箱等。

补钙和调整饮食同样至关重要。哺乳期间,每日需摄入1200至1500毫克的钙,这相当于500毫升牛奶与200克豆腐的钙含量。缺钙会导致肌肉兴奋性增加,进而加剧痉挛性疼痛。此外,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晴天时每天晒太阳20分钟,堪称天然的“止痛剂”。

若腰痛持续超过3个月,或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腰椎MRI检查,以排查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问题。这些症状通常与麻醉无关,多因孕期压迫未得到缓解或产后护理不当而加重。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避免其发展为慢性疼痛。

消除对麻醉的误解,才能更好地选择分娩方式。椎管内麻醉不仅能显著减轻分娩疼痛,还能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抑郁风险。产后腰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应对的关键在于:孕期控制体重增长(建议不超过12.5公斤)、产后避免腰部过度负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

新妈妈们要明白,产后身体的恢复需要时间和科学护理。把腰痛归咎于麻醉,只会耽误正确的康复时机。当腰部出现酸痛时,不妨想想孕期那日渐沉重的腹部、分娩时的奋力一搏,以及产后日夜操劳的辛苦——这些才是需要关注的“真凶”。相信科学,用对方法,产后腰痛终将随着身体的复原而逐渐消失。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产后腰痛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