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乳腺癌术后:别让“隐形肿胀”拖垮康复
老年模式

乳腺癌术后:别让“隐形肿胀”拖垮康复

阎文婷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10页 2384 海报 复制链接

乳腺癌术后,许多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伤口愈合、放化疗副作用或情绪调节上,却忽视了一个“沉默的并发症”——淋巴水肿。它不像疼痛那样剧烈,也不像感染那样迅速发作,却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手臂变粗、皮肤发紧,甚至影响日常活动。根据《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社区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中指出,超过1/5的乳腺癌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已有文献报道,BCRL术后10年的累计发病率可高达41.1%。这种因手术破坏淋巴引流通路、导致淋巴液回流障碍引发的肿胀,不仅会造成患侧手臂疼痛、沉重、活动受限,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皮肤感染、纤维化,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给患者身心带来双重负担。因此,术后科学预防淋巴水肿,是乳腺癌康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术后手臂为何突然“发胖”?

请把人体的淋巴系统想象成是一套“地下排水管网”,它负责将组织间多余的液体(淋巴液)回收并送回血液循环。而乳腺癌手术(尤其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会不可避免地损伤腋窝区域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就像在这段管网中“拆除了几个关键泵站”。一旦通路受阻,淋巴液便会在手臂局部“滞留”,形成肿胀。此时若对患侧手臂施加额外压力或负担,如测血压、提重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淋巴液回流的“阻力”,诱发或加重水肿。术后患侧手臂测血压时,袖带充气会压迫手臂血管和淋巴管,致使淋巴液暂时淤积;提重物(特别是超过1-2公斤)时,手臂持续用力使组织压力升高,阻碍淋巴液回流。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术后1年内(淋巴引流通路修复关键期),患侧手臂频繁测血压、提重物,会使淋巴水肿风险激增3-5倍。临床中我们也观察到,不少患者用患侧手臂测血压后次日会出现上肢轻微肿胀,这就是淋巴回流受阻的典型症状。

二、除了避测血压、避提重物,这3类“隐形风险”也要警惕

预防淋巴水肿不能只盯着“测血压”和“提重物”,生活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同样可能成为诱发因素,需重点规避:

1.避免患侧手臂“受压”:别让手臂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术后应避免穿紧袖口衣物、戴过紧首饰,睡觉时勿压迫患侧手臂,以免阻碍淋巴液回流。建议选择宽松衣物,睡眠时在患侧手臂下垫小枕,使手臂略高于心脏,促进淋巴液回流。

2.预防患侧手臂“受伤感染”:微小伤口也可能“雪上加霜”

术后患侧手臂皮肤屏障与免疫功能薄弱,擦伤、穿刺等创伤易引发感染。感染会加剧炎症水肿、堵塞淋巴管,加重淋巴回流障碍。因此,日常应做好防护,做家务戴手套,受伤后及时清洁消毒,防止感染扩散。

3.控制患侧手臂“过度活动”:不是“不动”,而是“适度”

有些患者术后因恐惧淋巴水肿而长期制动患侧手臂,引发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反而阻碍淋巴循环;另一些患者急于康复,过早进行羽毛球、举哑铃等剧烈运动,加重手臂负担。科学的做法是在医护指导下开展阶梯式康复训练:术后1-2周,以“握拳-伸指”、“屈肘-伸肘”等低强度动作为主;术后1个月可尝试“爬墙运动”,即面对墙壁用手指缓慢上移。建议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日2-3次,既能促进淋巴回流,又能预防肌肉粘连。

三、学会“自我监测”:出现这些信号,及时就医别拖延

即使做好预防,也需定期自我监测患侧手臂,遵循“看、比、捏”三步法:

看:对比双侧手臂是否对称,若患侧手腕、前臂变粗,或皮肤紧绷发亮,可能是水肿早期表现。

比:用软尺测量腕横纹上10厘米、肘横纹下5厘米处周径,差值超2厘米需警惕。

捏:轻捏患侧皮肤,回弹缓慢或按压出现凹陷,提示淋巴水肿可能。

发现异常应及时到乳腺外科或康复科就诊。早期(术后6个月内)通过手法引流、压力包扎等治疗多可缓解;晚期(超6个月且皮肤纤维化)治疗难度大,效果不佳。

四、总结:预防淋巴水肿,“长期坚持”是关键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不是“术后几个月的短期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生活习惯。从术后避免患侧手臂测血压、提重物,到日常保护手臂不受压、不受伤,再到坚持适度功能锻炼和自我监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淋巴回流的“通畅性”。

记住,科学预防不仅能降低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更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手臂功能,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如果对术后康复有疑问,不妨多咨询医生或康复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让乳腺癌术后康复之路走得更稳、更顺。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乳腺癌术后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