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孩子积食不用愁,中医护理的“消食护脾”小窍门

孩子积食不用愁,中医护理的“消食护脾”小窍门

王亚萍 桂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2025年09月03日 37页 2290 海报 复制链接

周末家庭聚餐,5岁的朵朵盯着满桌红烧肉直咽口水,妈妈心疼她“没吃饱”,又夹了两块塞进她碗里。结果晚上朵朵翻来覆去睡不着,小肚子鼓得像小西瓜,嘴里还飘出酸腐味——这是典型的“小儿积食”。   

一、孩子积食?先看“信号”对不对

中医把积食叫“食积”,多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黄帝内经》)。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小信号”快速判断:  

舌苔厚腻:舌头上覆盖一层白厚或黄厚的苔,像“铺了层面粉”;  

口气酸臭:凑近说话能闻到酸腐味,像没发酵好的面团;  

腹胀腹痛:小肚子鼓鼓的,按下去软但不舒服,孩子会蜷腿哭闹;  

食欲下降:平时爱吃的东西现在碰都不碰,甚至呕吐;  

大便异常:便秘(大便干硬如羊屎)、腹泻(大便酸臭有未消化食物),或“前干后稀”。  

二、消食:用“食物”化解“积滞”,不伤脾胃

孩子积食,最怕家长“一刀切”禁食或猛喂消食药。中医讲究“消食不伤正”,用对食物和方法,既能化解积滞,又能保护脾胃。  

1. 吃对“消食食物”,给肠胃“松绑”

山楂:消肉食积的“小能手”。鲜山楂切片煮水(加少量冰糖),或直接吃3-5颗(选甜软的山楂糕,避免酸涩)。注意: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孩子少喝,可能更泻。  

山药:平补脾胃的“万能米”。煮山药粥(山药+大米,比例2:1),或蒸熟后压泥,加少量核桃碎(补肾)。山药能“健脾养胃”,积食时吃,既能缓解腹胀,又能补脾胃之气。  

小米南瓜粥:温和的“养胃方”。小米(健脾)+南瓜(补中益气),煮至软烂,加一小勺熟芝麻(润肠)。适合积食后没胃口的孩子,喝2-3天,肠胃会“慢慢软下来”。  

白萝卜:理气的“小帮手”。白萝卜切片煮水(加少量陈皮),或凉拌(切丝+少量香油)。白萝卜能“下气消胀”,对积食引起的腹胀、打嗝效果明显。  

2. 推拿手法:“手”到积滞“消”

中医推拿是“绿色消食法”,家长在家就能做,每天10分钟,孩子舒服又有效。  

揉中脘穴(肚脐上4寸,约手掌宽的位置):用掌根顺时针揉3分钟,力度适中(以孩子感觉“有点酸,但不疼”为准)。中脘是脾胃的“中心”,揉这里能直接促进肠胃蠕动。  

摩腹(整个腹部):手掌贴住肚皮,顺时针打圈揉5分钟(从右下→右上→左上→左下)。顺时针是“泻法”,能帮助排出积滞;逆时针是“补法”,适合积食后腹泻的孩子。  

捏脊(后背脊柱两侧):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提,重复5-7遍。捏脊能“调阴阳、通经络”,对积食引起的食欲差、睡眠不安效果特别好。  

注意:推拿前剪短指甲,涂点婴儿油防摩擦;饭后1小时再操作;孩子哭闹时不强行按,可边讲故事边做。  

三、护脾:从“喂养”开始,让脾胃“强起来”

积食的根源是“脾胃弱”,就像小树根浅时,施再多肥也吸收不了。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养脾胃”,而不是“填肚子”。  

1. 喂养有节:“三分饥”比“十分饱”更重要

定时定量:1-3岁孩子每天吃5-6餐(3顿正餐+2-3顿点心),每顿吃7分饱(摸肚子不鼓,还能再吃两口就停);  

食物多样:荤素搭配(肉蛋占1/3,蔬菜占1/2,主食占1/3),避免长期吃单一食物(如只吃米饭或只吃肉);拒绝“填鸭式”喂饭:追着喂、哄着喂,会让孩子失去“饥饿感”,脾胃反而更弱。  

2. 日常调理:给脾胃“加层保护罩”

喝“四神汤”(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各10g):这四味药都是“健脾高手”,煮水或煮粥,每周喝2-3次,能帮脾胃“建围墙”,减少积食发生;  

避免生冷寒凉:冰淇淋、冰饮料、生水果(尤其是西瓜、梨)会“冻住”脾胃阳气,积食时千万别吃;  

四、这些情况,必须找医生!

如果孩子积食出现以下情况,说明脾胃受损较重,需及时就医:  

1.积食超过1周没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腹胀如鼓、呕吐不止);  

2.发烧(体温>38.5℃)、咳嗽(喉咙有痰鸣音);  

3.大便带血、呕吐物带血丝(可能积食引发肠梗阻或胃炎);  

4.长期食欲差、体重不增(可能合并“疳积”,需中药调理)。  

孩子的脾胃是“后天之本”,积食不是“小事”,但也无需过度焦虑。用对“消食护脾”的小窍门,从饮食、推拿、喂养习惯入手,帮孩子把积滞“慢慢化”,脾胃“慢慢养”,才能真正告别“小肚腩”“酸臭嘴”,让吃饭变成一件“开心事”。  

下次孩子喊“肚子胀”时,别急着喂药,试试煮碗山药粥、揉揉小肚皮——中医的智慧,就藏在日常的“小细节”里。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医护理孩子积食消食护脾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