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都有什么表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大的精神疾病,常在年轻时发作,冲击病人的思考、情绪和举止,它并不是一般人常说的“人格分裂”,而是一组复杂且持续的精神表现症候群,全球约有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七的人一生中可能遭遇这种疾病,其起因包含遗传、神经生物学和环境等多方面原因:
1、主要表现
1.1阳性症状(过度或异常的心理活动)
阳性症状指在正常心智活动基础上,出现了不当的感受、思考或举止,其并非正面或良好,而是额外、异样的精神现象。常见类别包含:
(1)幻觉
最常见的是听幻觉,患病者会听到他人无法察觉的声音,有时会听到有人评价、谩骂或指令自己,也可能显现视觉、嗅觉、触觉等另类幻觉,但其出现频率比较罕见。
(2)妄想
一种与真实相悖、但患病者深信不疑的错误认知,常见类别有:
被害妄想:觉得某些人在私下损害、追踪或伤害自身;
扩大型错觉:确信自身有特殊地位、本事或天职,认为自己是“救世之人”;
关联错觉:将与自身无关联的物体或事情关联到自身,认为“屏幕上的资讯在影射自己”。
思维混乱:思考题材缺少条理性,陈述时易于间断、割裂,显得言语混乱;在严峻时,还可能显现新创的怪异词汇或彻底不流畅的话语。
行为怪异:呈现为不合情理的举止,如骤然亢奋、高声呼喊、做出异常姿态,或显现紧张性僵直(长期维持一个姿态、不言语、不动弹)。
1.2阴性症状(正常功能的缺失或减弱)
阴性症状指患者原本具备的正常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减退或丧失,这类症状较阳性症状更不明显,却对患者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更严重的损害,常见包括:
(1)情感淡漠
情感反应显得迟钝,对喜事无感、悲事漠然,面部表情缺失,语调单一,缺失情感交流的自然表现。
(2)意志缺乏
行动动力不足,对曾热衷的活动热忱减退,缺乏主动性做事,日常琐事(如洗漱、整理居室)同样积极性不足。
(3)社交退缩
拒绝与亲友沟通,刻意回避社交环境,逐步与社会群体疏离,长时间闭门独居。
1.3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指患者在信息获取、处理与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出现减退,这些症状虽然不如幻觉、妄想那样突出,却往往会直接作用于学习、工作和日常起居,常见表现有:
(1)专注力减退
难以专注,容易被不相关信息干扰,做事很难持续到结束,阅读或看电视时常会不自觉地分心。
(2)记忆力损伤
短时记忆(短时间内信息储存与加工的能力)尤其下降,无法记住新近听闻的电话号码,也无法回忆起交谈中的具体详情。
(3)执行能力损伤
在规划、安排、评判和处理问题方面出现困难,安排一天的事务时感到困惑,做决定迟疑不决,又或难以根据情况灵活变通举动。执行功能受损(计划、组织、判断能力下降)
2、病程与类型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是症状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常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等阳性症状,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明显受到损害,稳定期是在治疗和支持下,急性症状有所减弱或消失,但也许仍有细微的思维异常、情感迟钝或缺乏主动性等阴性症状,恢复期则以功能回归为主,患者在社会适应性、工作学习方面逐步恢复,但部分认知功能障碍仍旧存在,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与后续观察。
依据症状表现,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多种类型,妄想型以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固定性错误信念为主,幻觉型多见持续性听觉幻象或其他感官幻象,紧张性表现为显著的行为异常,如僵直、异常体位或突然的兴奋激越,残余型则是在急性症状消退后,长期存在阴性症状和轻度思维障碍,这些类型在疾病进程中可相互转化,疾病进展与及早发现、标准化治疗及家庭支持紧密相关。
精神分裂症并非“不可治愈”,标准药物治疗、心理辅导以及家属与社会的支持,能够稳定大多数病患的病况并重获生活能力,我们应摒弃陈旧观念,以理性与关爱的视角审视此类病症,协助患者在康复道路上减少阻碍,增添慰藉,正确认知、及早介入和不懈照护,能优化病患康复境况,亦使他们再次融入社会群体,展现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