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高血压日常护理的几大误区
老年模式

高血压日常护理的几大误区

阳露苹 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9月10日 13页 2061 海报 复制链接

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患者虽知晓日常护理对控压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常陷入误区,不仅影响血压控制,还可能加重身体损害。以下为高血压日常护理的核心误区及正确做法。

误区一:血压一降,立马停药

不少患者服药后见血压下降,便认为病愈而自行停药,这种做法极危险。高血压需长期甚至终身治疗,药物降压不代表疾病治愈,停药后血压易反跳升高,甚至比之前更高,严重损害心、脑、肾等器官。如李大爷患高血压多年,血压正常后擅自停药,几天后便头晕头痛,血压反升,险些引发中风。因此,患者必须遵医嘱调整药量或停药,切勿自作主张。

误区二:只吃药,不改善生活方式

部分患者认为按时服药就能控压,忽视生活方式调整。实则药物治疗仅为高血压治疗的一部分,健康生活方式同样关键。高盐饮食会增加体内钠离子,导致血容量上升、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缺乏运动则致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增加肥胖风险,而肥胖是高血压重要诱因。患者除按时服药,还需每日食盐摄入量≤6克,戒烟限酒,并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误区三: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 

市场上不少保健品宣称可治疗高血压,部分患者受广告影响,认为保健品无副作用且能根治疾病,便想用其替代降压药。但保健品的作用仅为调节机体功能、辅助改善健康,未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降压效果,目前尚无任何保健品能像降压药般有效控压。如王大妈轻信保健品宣传,停用降压药后血压失控,引发心肌梗死。患者需牢记,降压药是控压主要手段,保健品仅可作为辅助,绝不能替代药物。

误区四:没有症状就不用管血压

部分患者血压升高时无明显不适,便认为血压不高或无需治疗。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即便无症状,长期高血压仍会逐渐损害心、脑、肾、眼等器官:增加心脏负担致左心室肥厚,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损伤脑血管,提升脑出血、脑梗死风险;损害肾脏功能,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患者不能凭症状判断血压是否正常,即便无症状,也需定期测血压,并遵医嘱治疗。

误区五: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适当运动对高血压患者有益,但并非强度越大越好。高强度运动易使血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患者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时,需结合自身状况及医生建议,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更适合,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时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快速恢复为宜,每次运动约30分钟,可分多次进行;若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误区六: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有些患者盼着血压尽快下降,认为降得越快越好,这种想法不正确。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至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降压应遵循平稳、缓慢的原则,通常数周内将血压控制到目标值较合适。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患者需信任医生,勿急于求成而擅自加量或换药。

误区七:忽视血压监测

血压监测对患者了解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但部分患者不重视。不定期测血压,无法及时掌握血压波动情况,医生也难以精准调整治疗方案,易致血压长期失控,增加并发症风险。患者应养成定期测血压的习惯,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并记录;测量时需使用符合标准的血压计,测前休息5-10分钟,保持安静放松状态,若发现血压明显波动或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

高血压日常护理是控压关键,只有走出这些误区,采取科学护理方法,才能更好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希望患者重视日常护理,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应对高血压这一慢性病。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高血压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