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疝气?该怎么治疗?一文带你走出防治误区!
疝气,俗称“小肠气”,是人体组织或器官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的常见疾病。它像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一旦发作可能引发剧烈疼痛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公众对疝气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导致延误治疗或过度焦虑。本文将系统解析疝气的本质与防治策略,助你科学应对。
一、疝气:身体的“漏洞”如何形成?
1. 发病机制
疝气的发病机制主要由"腹壁缺损"和"腹腔压力增高"两个核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先天因素包括腹股沟管未闭合(多见于婴幼儿)和脐部闭合不全等发育异常;后天因素则涉及腹壁薄弱(如老年人肌肉萎缩、肥胖者脂肪堆积、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以及腹压升高(由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或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引起)。这两类因素的协同作用最终导致腹腔内容物通过薄弱区突出形成疝气。
2. 常见类型
疝气的常见类型包括:腹股沟疝(占75%,男性多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脐疝(脐部膨出,婴儿和肥胖女性高发)、切口疝(手术切口处膨出,常见于腹部术后)和股疝(大腿根部突出,易嵌顿,中老年女性多发)。不同类型的好发人群及临床特征各异,需针对性诊治。
二、症状与危害:从“可复性包块”到“致命风险”
1. 典型表现
可复性包块: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或按压后消失,可能伴有坠胀感。
不可复性包块:包块持续存在,可能伴随疼痛。
2. 紧急情况:嵌顿疝与绞窄疝
嵌顿疝:肠管等组织卡在疝环处无法回纳,导致剧烈疼痛、呕吐、腹胀。
绞窄疝:嵌顿组织血供中断,可能引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死亡率高达15%-30%。
三、治疗: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
1. 保守治疗:仅限特定人群
1岁以下婴儿(腹股沟疝存在自愈可能)以及年老体弱、手术风险极高的患者,主要方法包括使用疝气带局部压迫,同时需控制腹压增高因素(如治疗便秘、慢性咳嗽)。但需特别注意:成人疝气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根治,盲目拖延手术可能显著增加嵌顿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2. 手术治疗:核心是“修补漏洞”
疝气手术治疗的核心在于"修补腹壁缺损",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传统缝合修补(直接缝合缺损组织,但因张力较大导致复发率高达10%-15%);无张力修补术(使用聚丙烯等人工补片加强腹壁,将复发率显著降低至1%-3%,现已成为临床首选);以及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用于双侧疝和复发疝患者)。现代疝外科更推荐后两种术式,因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长期疗效。
3. 术后护理关键点
疝气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三个核心环节:预防复发(术后3个月内严格避免重体力劳动,同时控制便秘、慢性咳嗽等腹压增高因素)、伤口管理(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以及复发识别(若原手术区域再次出现可复性包块,应立即返院复查)。这三项措施协同实施,可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四、防治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1:“疝气不痛不痒,不用管它”
真相:疝气可能突然嵌顿,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误区2:“疝气带能根治疝气”
真相:疝气带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修复腹壁缺损,长期使用可能加重局部压迫。
误区3:“微创手术一定比开刀好”
真相:腹腔镜手术适合大多数患者,但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
误区4:“补片是异物,会致癌”
真相:补片材料安全,致癌风险极低,临床应用数十年未见显著相关性。
五、结语:
疝气虽非小病但无需过度恐慌,关键遵循科学防治三原则:及时就诊(发现可疑包块立即通过超声/CT确诊)、理性治疗(成人首选无张力补片修补术,微创技术可实现快速康复)和长期管理(术后控制腹压因素并定期复查)。现代疝外科已进入"微创+补片"时代,90%以上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完全康复。认清疾病本质,避免延误诊治,方能有效封堵腹壁"漏洞",重获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