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疝气“冒泡”别大意:身体“小鼓包”的大隐患

疝气“冒泡”别大意:身体“小鼓包”的大隐患

罗清海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三阳乡卫生院
2025年05月28日 19页 1235 海报 复制链接

生活中,不少人会在身体某个部位发现一个奇怪的“小鼓包”,它有时会像吹泡泡一样冒出来,躺下又悄悄缩回去,这就是俗称的疝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鼓包”,背后却可能藏着危及健康的大隐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一、“小鼓包”的真面目:疝气是怎么回事

疝气的形成,就像衣服破了个洞,里面的东西从破洞处鼓出来。我们的腹壁就像一层坚韧的“城墙”,当腹壁的某个部位因为先天发育薄弱、后天损伤或肌肉萎缩等原因变得薄弱,就如同“城墙”出现了缺口。而腹腔内的肠管、网膜等器官,在腹压升高(如咳嗽、用力排便、搬运重物)时,会顺着这个“缺口”向外突出,形成一个可摸到的“小鼓包”,这就是疝气。

腹股沟区是疝气最常见部位。50岁的张先生大腿根出现鸽子蛋大小肿块,站立时明显,躺下消失,走路有坠胀感,这是典型的腹股沟疝,“可复性”是其重要特征。除腹股沟疝外,肚脐也是疝气常发部位,刚出生的小宝宝肚脐“小鼓包”即脐疝,多因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导致。还有切口疝,如做过阑尾炎手术的王阿姨,术后半年伤口处出现站立时突出的肿块,这是因伤口愈合不良,腹壁有薄弱点。

二、“小鼓包”的大危险:拖延不得的急症

这个“小鼓包”看似无害,但一旦“卡住”就可能变成急症。当疝气突出后,无法回纳,医学上称为“嵌顿疝”。就像气球被捏住了出口,突出的肠管等器官会因血液供应受阻,出现缺血、水肿。此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小鼓包”变得坚硬且触痛明显。

若嵌顿情况得不到缓解,肠管会因缺血坏死,引发腹膜炎,出现发热、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65岁的李大爷患腹股沟疝多年,认为不疼就不用治,某天夜里疝块突然增大、剧痛,送医后发现肠坏死,进行了肠切除手术。临床数据显示,嵌顿疝超4小时未处理,肠坏死风险大增。所以,疝气不是能“拖一拖”的小问题,“小鼓包”突然增大、疼痛加剧且无法回纳时,必须立即就医。

三、不同“小鼓包”的特点:认清疝气类型

腹股沟疝: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5:1,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可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内的肿块,站立时突出,平卧后消失,常见于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肿块位于腹股沟内侧,一般不进入阴囊,突出后不易嵌顿,但仍需重视。

脐疝:婴幼儿多见脐疝,约20% 新生儿会出现,肚脐有圆形肿块,哭闹、用力时突出,安静时缩小。成人脐疝多与肥胖、怀孕、慢性咳嗽等致腹压增高因素有关,且较易嵌顿,尤其直径超2厘米的脐疝,嵌顿风险更高。

切口疝:有腹部手术史,在手术切口处出现肿块,站立或腹压增加时明显,常伴有腹部不适、隐痛。切口疝的大小差异较大,小的如核桃,大的可如拳头,较大的切口疝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消化功能异常。

四、“小鼓包”的预防与应对:守护腹壁健康

1.预防疝气,从减少腹压增高入手

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会长期增加腹压、导致腹壁薄弱处受损的疾病。比如,长期便秘者排便用力易诱发疝气,可多吃芹菜、火龙果等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用通便药物。另外,要避免长期搬运重物,搬运时注意姿势,勿突然用力。搬运前先蹲下,将物体靠近身体后再站起,以减少腹压骤增风险。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壁负担,腹部脂肪过多易致腹壁肌肉松弛。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控制体重、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婴幼儿要避免过度哭闹以减少腹压增高机会,家长应及时安抚宝宝、排查哭闹原因,如饥饿、尿布潮湿等,防止宝宝长时间剧烈哭闹。

2.及时就医,把握治疗时机

疝气形成后无法自愈,手术是唯一有效疗法。很多人因担心手术风险而拖延,却不知拖延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目前,疝气手术技术成熟,有传统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当天可下床,约一周能恢复正常生活。

对于婴幼儿脐疝,若直径小于 1.5 厘米,随着年龄增长可能自行闭合,可暂时观察,期间避免宝宝过度哭闹,也不要用硬币等硬物压迫疝囊,以免损伤皮肤;但如果超过 2 岁仍未闭合,或疝囊较大,应及时手术。成人疝气无论大小,只要确诊,建议尽早手术,避免嵌顿等危险情况发生。

身体上的“小鼓包”是警示,提醒腹壁“城墙”有缺口。了解疝气特点危害,做好预防、及时就医,才能避免“小鼓包”引发大麻烦。记住,面对疝气,轻视拖延风险大,早发现早治疗,守护腹壁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疝气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