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必看:饮食、运动、用药,日常护理做好这3点少住院
心力衰竭(简称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综合征,患者常因气短、水肿、乏力等症状反复入院。其实,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 —— 管好饮食、做好运动、用对药物,能有效稳定病情,减少住院次数。这三点看似简单,却藏着关乎心脏功能的关键细节。
一、饮食:“限盐控水” 是核心,营养均衡是基础
心衰患者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多余水分和盐分潴留会加重水肿、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所以饮食管理核心是“限盐控水”。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内,严重患者降至 3 克以下,要警惕咸菜、酱肉等“隐形盐”,烹饪可用香草等替代盐调味。每日饮水量根据尿量调整,一般控制在 1500 毫升以内,若水肿加重、尿量减少则减少饮水量,可每天固定时间称重,3 天内体重增加 2 公斤以上可能是水分潴留,需就医调整利尿剂用量。在限盐控水基础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优先选富含优质蛋白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低糖水果,适量摄入全谷物。此外,要避免大量饮用浓茶、咖啡,慎吃高钾食物,若服用保钾利尿剂需定期监测血钾,防止心律失常。
二、运动:“循序渐进” 是原则,适度活动强心脏
很多心衰患者认为 “心脏不好就该躺平”,其实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血栓形成,反而加重心衰。科学的运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是稳定病情的重要手段。
运动前需经医生评估,根据心功能分级制定方案:心功能 Ⅰ-Ⅱ 级(日常活动轻度受限)的患者,可从散步开始,每次 5-10 分钟,每周 3-5 次,逐渐增加到每次 20-30 分钟;心功能 Ⅲ 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的患者,以床边坐立、缓慢踱步为主,避免劳累。
运动时要遵循 “不喘、不累” 原则:运动中能正常说话,心率不超过(170 - 年龄)次 / 分钟。若出现气短、胸痛、头晕、下肢水肿加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休息。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 1-2 小时,避免清晨和严寒、酷暑天气运动,以防刺激血管收缩。
除了有氧运动,简单的抗阻训练(如握力器、靠墙静蹲)能增强肌肉力量,但需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运动后要做 5 分钟整理活动(如慢走、拉伸),避免突然停止导致头晕。
三、用药:“按时按量” 是关键,监测调整要及时
心衰的治疗药物(如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 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擅自停药、减药是导致病情反复住院的最常见原因。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缺一不可。
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能排出体内多余水分,缓解水肿。要严格按剂量服用,不可因暂时无水肿就自行停药。服药期间注意观察尿量,若尿量明显减少或水肿加重,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剂量。长期服用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出现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症状,需定期复查电解质,必要时补充钾剂。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ACEI/ARB 类药物(如依那普利、缬沙坦)能改善心肌重构、保护心脏功能,但起效较慢,通常需要 2-3 个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部分患者初期可能出现轻微头晕、乏力,只要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血压不低于 90/60mmHg,心率不低于 55 次 / 分钟),就应坚持服用,切勿因 “感觉无效” 而停药。
用药期间要做好自我监测:每天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就诊时带给医生参考;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等,帮助医生评估药物疗效和副作用。若出现血压骤降、心率过慢、严重咳嗽(可能是 ACEI 类药物副作用)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心衰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需同时治疗。服用其他药物(包括中药、保健品)前,务必咨询心内科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可能加重水钠潴留,影响心衰治疗)。
四、额外提醒:这些信号提示病情加重,需立即就医
即使做好以上三点,心衰患者仍需警惕病情变化。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是急性心衰发作的前兆,应立即去医院:气短加重,平躺时呼吸困难,需要垫高枕头甚至端坐呼吸;下肢水肿迅速蔓延至大腿、腹部,按压后凹陷长时间不恢复;
尿量明显减少,一天少于 500 毫升;出现烦躁、头晕、意识模糊等症状。
心衰的日常护理就像一场 “持久战”,饮食、运动、用药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记住:严格遵守医生指导,做好细节管理,就能有效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心脏虽脆弱,但科学的呵护能让它更稳健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