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手麻?小心脑梗在敲门!
“早上起来头有点晕,右手发麻握不住杯子”——很多人以为是没睡好或颈椎病,却可能是脑梗发出的“敲门信号”。脑梗就像脑部血管突然“堵车”,脑细胞因缺血缺氧快速坏死,黄金救治时间仅4.5小时。学会识别早期信号、掌握正确应对方法,能最大限度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脑梗的“预警信号”:不止头晕手麻
脑梗发作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求救信号”。除了常见的头晕和手麻,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表现:
突发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甚至伴有恶心和呕吐,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这是脑干和小脑缺血的典型症状。
肢体麻木无力:单侧手臂、腿部或面部发麻,握持物品时(如筷子、手机)突然掉落,走路时腿部沉重如灌铅,甚至出现口角歪斜和流口水的情况。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他人难以理解,或突然无法言语,想表达却词不达意,仿佛“舌头打了结”。
视力问题:单眼或双眼突然视物不清,眼前发黑,持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分钟,这是视网膜供血不足的表现。
一位58岁的大叔,某天晨练时突然感到左手发麻,误以为是老毛病颈椎病,未予重视。直到中午说话开始漏风,才被家人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已是中度脑梗,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临床数据显示,出现早期信号后1小时内就医,溶栓成功率可达80%以上;若超过6小时,脑细胞坏死将不可逆,可能留下偏瘫等后遗症。
二、哪些人是脑梗“高危人群”?
脑梗偏爱这几类人,尤其要警惕:
“三高”患者: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导致血管硬化,高血脂让血液变黏稠,这三类疾病叠加,脑梗风险增加5倍以上。
吸烟酗酒者:吸烟会使血管痉挛,酒精加速动脉硬化,两者共同作用,相当于给血管“投毒”。
肥胖和久坐族: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每周运动少于3次的人,血液循环缓慢,易形成血栓。
有脑梗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脑梗病史,本人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 3 倍。
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尤其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
三、突发脑梗?黄金时间这样应对
脑梗发作时,每分每秒都在“杀死”脑细胞,正确的急救步骤能救命:
1. 快速识别:牢记“BE FAST”原则
B(Balance):平衡障碍,走路不稳;
E(Eyes):视力突然模糊;
F(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手臂无力,抬举困难;
S(Speech):言语不清;
T(Time):立即就医,时间就是大脑。
只要出现其中一项症状,立即拨打120,清晰描述症状和准确地址,避免说“可能是小问题”而延误派车。
2. 等待救援时:避免以下行为
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以免呛咳引发窒息;
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
解开患者衣领、腰带,保持空气流通,同时记录发病时间,为医生判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 医院治疗:把握“时间窗”
到医院后,医生会通过CT排除脑出血。确诊脑梗后,符合条件的患者将进行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或动脉取栓(发病6小时内),尽快打通堵塞的血管。即使错过时间窗,也需及时用药(如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扩大。
四、预防脑梗:日常做好 “护血管” 三件事
管好“三高”指标:高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高危人群<1.8mmol/L),定期监测,像管理银行账户一样上心。
吃动平衡防血栓:
饮食上多吃全谷物、深海鱼、绿叶菜,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每天盐摄入不超过 5 克;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养成 “血管友好” 习惯:
戒烟限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熬夜会使血压波动,增加血栓风险;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怒、过度紧张,情绪激动是脑梗的“导火索”。
62岁的退休教师有高血压病史,坚持每天测血压、吃降压药,每周跳3次广场舞,饮食清淡少盐,虽属高危人群,但多年来未发生脑梗。
头晕手麻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最后通牒”,尤其对高危人群来说,忽视这些信号就是拿生命开玩笑。记住,脑梗虽凶险,但可防可控,早识别、早急救、早预防,才能守住脑血管健康,让生命远离“突然停摆”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