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三系”异常:贫血、感染还是血液病?
一、三系指标的生理功能与正常范围
血常规"三系"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其数值变化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白细胞正常范围为(4-10)×10⁹/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红细胞参数需关注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红细胞压积(HC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⁹/L,其功能通过血小板聚集率(正常50%-80%)和出血时间(2-7分钟)评估。
二、感染性疾病的三系变化特征
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7.5×10⁹/L),伴核左移现象(杆状核细胞>5%)。严重感染可能出现类白血病反应(WBC>30×10⁹/L)。病毒感染则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EB病毒感染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10%)。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5%),如血吸虫病可达15%-30%。真菌感染常导致白细胞正常或降低,伴CRP轻度升高(<50mg/L)。
三、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
贫血需结合MCV和MCHC分类: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见于缺铁性贫血(血清铁<10μmol/L,铁蛋白<12μg/L)和地中海贫血(HbA₂>3.5%)。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常见于叶酸/维生素B₁₂缺乏(血清叶酸<3ng/mL,B₁₂<200pg/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正常细胞性贫血需排除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2%,LDH升高)和肾性贫血(血肌酐>106μmol/L)。
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三系异常
急性白血病表现为白细胞异常增高(>100×10⁹/L)或降低,伴原始细胞(>20%)。慢性髓系白血病可见白细胞持续升高(>30×10⁹/L),伴Ph染色体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呈现一系或多系减少,伴病态造血(如红细胞巨幼变)。再生障碍性贫血则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瘤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需结合PET-CT和骨髓活检确诊。
五、非恶性疾病的三系异常
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50×10⁹/L)和白细胞减少,超声显示脾脏长径>12cm。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见Coombs试验阳性溶血性贫血,伴补体C3降低。药物性血细胞减少(如抗癫痫药、抗生素)常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2-4周恢复。甲状腺功能减退(TSH>10mIU/L)可引起轻度贫血(Hb<110g/L)和血脂升高。
六、诊断流程与鉴别要点
发现三系异常时,需遵循"三步法":第一步排除假性异常(如采血不顺、冷球蛋白干扰);第二步分析主要异常指标(如白细胞显著升高优先考虑感染或白血病);第三步结合病史和体征选择检查:感染指标(PCT、G试验)、铁代谢检测、骨髓穿刺(涂片+活检+流式)、基因检测(如JAK2、CALR突变)。需特别注意:老年人全血细胞减少需警惕MDS或肿瘤骨转移;儿童单系减少多属良性(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孕妇贫血需排查缺铁和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
总结:
通过系统评估,80%的三系异常可明确病因,其中感染占45%,贫血占30%,血液病占15%,其他原因占10%。早期识别危重情况(如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小板<20×10⁹/L)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临床实践中,建立规范的三系异常评估流程至关重要。建议采用"三步诊断法":首先排除常见感染因素,其次评估营养性贫血可能,最后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同时,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趋势比单次检测结果更具临床意义。对于高危患者,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及时干预,将严重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