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一滴眼药水能治干眼?中医说别太天真

一滴眼药水能治干眼?中医说别太天真

薛淑红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5年06月11日 16页 2754 海报 复制链接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干眼症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很多人习惯于用眼药水缓解眼部干涩、异物感等不适,甚至寄希望于“一滴眼药水”就能彻底治愈干眼。然而,这种想法实际上忽视了干眼症的复杂机制及全身因素。中医认为,干眼症不仅是眼部局部问题,更是脏腑阴血津液亏损、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

一、干眼症的现代医学认识与诊疗现状

现代医学将干眼症定义为泪液质或量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及眼表损伤。干眼可分为泪液生成不足型、泪液蒸发过强型和混合型,涉及泪液动力学、局部炎症反应、神经调节及眼表微环境等多因素失衡。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干涩、异物感、畏光、疲劳等。

诊断方面,除主观症状外,临床多采用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及荧光素染色等。近年来,泪液渗透压、眼表炎症因子等新型检查方法也为干眼的病因分型提供支持。

治疗上,人工泪液替代、抗炎治疗(如环孢素A滴眼液)、泪道栓塞及物理疗法是主流手段。人工泪液虽能湿润眼表、缓解症状,但其作用主要在于替代,无法根治病因。长期单一依赖滴眼液,尤其含防腐剂的制剂,可能加重眼表损伤。干眼症常与免疫紊乱、激素波动、全身代谢障碍等系统性问题相关,单一局部治疗难以取得根本疗效。

二、中医对干眼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将干眼症纳入“白涩症”“胬肉攀睛”等范畴,认为其本质是全身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中医经典理论中,“目得血而能视,得津而能润”。当肝肾阴虚、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气血津液不足,眼部得不到濡养,出现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

具体而言,肝主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长期熬夜、过度用眼、情志不畅,损伤肝血,尤易发生干眼。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调,气血津液化源不足,也会加重眼部干涩。肾藏精生髓,肾精亏损则目失濡养,出现“目干涩伴腰酸膝软、耳鸣头晕”等表现。中医治疗干眼,着重补益肝肾、健脾养胃、养阴生津。

临床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兼顾滋阴养血。若兼夹湿热、虚火等病机,可灵活加减方药。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强调“治未病”,早期干预脏腑阴血亏虚,是预防和控制干眼发展的关键。

三、中西医结合调护:系统治疗与生活干预并重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既可发挥中医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的优势,又可借助现代药物及物理疗法的快速缓解作用,形成互补协同的理想模式。中医临床治疗干眼症,常在辨证施治基础上,辅以局部熏洗、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以改善眼部血运和局部微循环。

针灸方面,可取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风池等穴位,配合肝俞、肾俞、脾俞等背俞穴,起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濡养目窍的作用。现代研究显示,针灸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和局部血管舒缩,改善泪液分泌功能,缓解干眼症状。

此外,药膳食疗同样是中医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可食用具有滋阴养血、润燥明目的食材,如黑芝麻、枸杞子、桑葚、百合、银耳等。养成规律作息、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保持眼部卫生与空气湿度,亦是干眼防治不可或缺的生活干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含防腐剂的滴眼液,会造成眼表黏膜的微环境紊乱,甚至诱发角膜上皮病变。因此,在干眼症的治疗和管理中,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选择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避免盲目依赖眼药水“缓解症状即痊愈”的误区。

干眼症的防治,需医患双方的长期合作与系统管理。患者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更应重视全身健康管理与中医辨证调护。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提醒我们:防微杜渐、养护脏腑阴血津液,是干眼症预防和治疗的根本保障。

结语

干眼症并非单一“眼病”,而是全身健康失衡在眼部的局部表现。中医强调“目为肝之外候,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一滴眼药水无法逆转津液亏虚、脏腑失衡等深层病机。科学认识干眼症,合理使用眼药水,结合中医内外调养和生活干预,才能真正改善症状、延缓病程。中西医结合、系统综合管理,方是治干眼症之根本之策。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干眼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