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惹的祸”?冬季“寒”来袭?如何“润”与“暖”
随着秋叶凋零,寒意渐浓,我们正式迈入了冬季。这个季节,空气仿佛一下子变得干燥起来,寒风也变得更加凛冽。很多人会在这时候感到嗓子干痒、皮肤紧绷,甚至容易咳嗽,这就是常说的“秋燥”。而当严寒真正来临时,身体也需要更多的“温暖”来抵御寒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润”燥驱寒,安然度过这个季节呢?
秋燥的“干燥信号”
很多时候,“秋燥”的症状会悄悄延续到冬季,或者说,冬季的寒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燥”性。干燥的空气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缺水”:
皮肤的“SOS”:皮肤变得干燥、紧绷,容易起皮、脱屑,甚至出现瘙痒。尤其是面部、手部、腿部等暴露部位,更容易受到影响。
呼吸道的“干咳”:嗓子感到干痒、疼痛,不时会引发干咳,有时咳出的痰液也很少,呈黏稠状。鼻腔也可能感到干燥,甚至出血。
眼睛的“不适”:眼睛干涩、发痒、有异物感,容易疲劳。
身体内部的“信号”:口腔干燥,舌苔可能发红,大便也可能变得干燥,不易排出。
这些干燥的信号,都表明我们的身体正在经历水分的流失,需要及时的“滋养”。
冬季的“寒意”:身体需要“保暖”
冬季的寒冷,不仅仅是体感上的不适,更是对身体健康的一大挑战。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身体更容易出现一些寒冷相关的症状:
手脚冰凉: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尤其是在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中。
关节疼痛:寒冷会加剧关节的不适,对于有关节炎等问题的人群尤为明显。
免疫力下降:寒冷可能导致身体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感冒、流感等疾病的发生率会增高。
心血管的“压力”:寒冷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季是高发季节。
如何“润”燥?给身体“喝饱水”,锁住“水分”
要应对干燥,关键在于“润”。这不仅仅是喝水那么简单,还需要从内到外全方位地进行滋养。
多喝水,更要喝“对”的水:白开水是最基础的选择,要保证每天充足的饮水量。如果觉得白开水寡淡,可以适量饮用温蜂蜜水,蜂蜜有滋润咽喉、润肠通便的作用。**银耳汤、润肺的茶饮(如菊花茶、胖大海茶)**也是不错的选择。避免饮用过热或过冷的饮品,以免刺激呼吸道。
饮食上“润”起来:选择一些滋润的食物,如梨、甘蔗、百合、莲藕、银耳、核桃、芝麻等。可以制作炖梨、银耳莲子羹等甜品。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油炸等容易助“燥”的食物。
呵护皮肤,锁住“水分”: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也不要过度搓洗,以免带走皮肤表面的天然油脂。洗澡后,及时涂抹身体乳、护肤霜,特别是脸部、手部、腿部等容易干燥的部位,锁住皮肤水分。洗手后也要及时涂抹护手霜。
鼻腔和咽喉的“保湿”:可以在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润。感觉鼻腔干燥时,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喷雾进行湿润。喝温水,或含服润喉糖,也能缓解咽喉的不适。
如何“暖”起来?给身体“加层衣”,注入“热量”
面对冬季的寒冷,我们需要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温暖”。
从“衣”开始:穿着方面,采取“洋葱式”穿衣法,即多层穿搭,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随时增减。内层选择吸湿透气的材质,中层保暖,外层防风。帽子、围巾、手套是冬季必不可少的保暖装备,尤其是在外出时。
暖身的“食疗”: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姜、葱、蒜、红枣等。可以制作羊肉汤、姜丝红糖水等,有助于驱寒暖身。但要注意,如果本身容易上火,则需适量食用。
温和的“运动”: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应保持适度的运动。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或快走、慢跑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产生热量,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运动后要注意及时擦干汗水,防止着凉。
“暖”意生活:保持室内温暖,但也要注意通风,避免室内空气过于污浊。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当“润”与“暖”遇到健康问题时
以上提供的“润”与“暖”的方法,主要用于日常的保健和缓解轻微不适。如果出现持续的口干舌燥、干咳不止、皮肤严重皲裂、关节疼痛加剧,或者感到寒冷难耐、精神萎靡等症状,甚至出现感冒、发烧等情况,都应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诊断和治疗。
冬季,是积蓄能量、为来年做准备的季节。通过科学的“润”与“暖”的调养,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让这个冬天既温暖舒适,又充满健康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