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卧床患者压疮感染预防:翻身与清洁的黄金法则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皮肤上那片看似不起眼的红疹、水疱,或是逐渐发黑的硬结,可能是压疮(俗称“褥疮”)的早期信号。若不及时干预,这些伤口可能迅速恶化,引发疼痛、感染,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长期卧床患者中约25%会因压疮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其实,压疮并非“卧床的必然代价”,掌握翻身与清洁的黄金法则,就能大幅降低风险,让患者远离“皮肤之痛”。
压疮为何“偏爱”长期卧床者?
压疮的形成,本质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因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缺血、缺氧,最终组织坏死。想象一下,身体像一块海绵,持续被重物压住时,水分(血液)无法流动,海绵就会干瘪、破裂。长期卧床患者的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部、脚跟、髋部、肩胛骨)正是压疮的“重灾区”,这些部位皮肤薄、脂肪少,更易因压力受损。
除了压力,摩擦力和潮湿也是压疮的“帮凶”。患者翻身时皮肤与床单的摩擦、出汗或大小便失禁导致的皮肤潮湿,都会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让细菌更容易侵入,引发感染。
翻身:给皮肤“松绑”的黄金法则
翻身是预防压疮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法,其核心是定期变换体位,分散压力。但如何翻身才科学?需牢记以下要点:
频率:每2小时一次,夜间也不例外
许多人认为“患者睡着了不用翻”,但睡眠时身体移动减少,受压时间更长。建议使用闹钟或家属提醒,确保每2小时翻身一次,即使夜间也不能偷懒。若患者病情允许,可缩短至1小时一次;若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可适当延长至3-4小时,但需结合皮肤检查调整。
姿势:30°侧卧比90°更安全
传统翻身常让患者完全侧卧90°,但这样会使肩胛骨、髂骨等部位承受过大压力。更推荐30°侧卧:用枕头或楔形垫支撑背部,使身体与床面呈30°角,既能分散骶尾部压力,又能避免骨骼突出部位直接受压。若患者无法自主翻身,可由家属协助:一人托住肩部,另一人托住臀部,同步轻柔移动,避免拖拽导致皮肤擦伤。
特殊部位:脚跟、肘部需“额外关照”
脚跟是压疮高发区,翻身时可用枕头或悬空垫将脚跟抬起,避免直接接触床面;肘部可垫软枕,减少与床单的摩擦;对于俯卧位患者(如呼吸衰竭需俯卧通气者),需特别注意额头、鼻尖、胸部等部位的减压,可使用硅胶垫或泡沫敷料保护。
清洁:筑牢皮肤“防护墙”的黄金法则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能减少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清洁不是简单的“用水冲一冲”,而是需要细致、温和的护理。
日常清洁:温水轻擦,避免用力搓洗
每日用37-40℃的温水(手感温热不烫)和柔软毛巾轻柔擦拭皮肤,重点清洁腋窝、腹股沟、会阴等易出汗部位。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强力清洁剂,它们会破坏皮肤的酸性保护膜,使皮肤更脆弱。擦拭后用干毛巾轻轻拍干,而非用力揉搓,防止擦伤。
失禁护理:及时清理,使用屏障霜
大小便失禁患者的皮肤长期接触排泄物,易被腐蚀。一旦发现污染,需立即用温水和中性清洁剂清洗,并用柔软纸巾或棉布吸干水分。清洗后可在皮肤表面涂抹一层含氧化锌或二甲硅油的屏障霜(如凡士林),形成保护膜,减少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若患者使用纸尿裤,需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产品,并每2-3小时更换一次。
床单管理:平整、干燥、无碎屑
皱褶的床单会像“刀片”一样摩擦皮肤,增加压疮风险。建议每日更换床单,选择棉质、透气、吸汗的材质;若患者出汗多,可在床单下铺一层吸水垫;定期检查床单是否有碎屑、食物残渣等异物,及时清理。
观察与记录:早发现早干预的“隐形防线”
即使严格遵循翻身和清洁法则,仍需每日检查皮肤状况,尤其是骨骼突出部位。观察要点包括:皮肤是否发红(按压后不褪色)、有无水疱或破溃、局部是否发热或肿胀。若发现皮肤发红且按压不褪色,说明已出现压疮早期迹象,需增加翻身频率,并使用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保护;若出现水疱或破溃,应立即联系医生或护士,避免自行处理导致感染。
预防压疮,爱与耐心是最好的“良药”
长期卧床患者的压疮预防,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持久战”。每一次轻柔的翻身、每一遍细致的清洁、每一刻用心的观察,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记住:压疮不是“卧床的必然”,科学护理能让患者远离疼痛,重拾尊严。愿每一位照护者都能掌握这些黄金法则,用爱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