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术不怕痛:麻醉医生如何让你“睡着”又“醒来”?
老年模式

手术不怕痛:麻醉医生如何让你“睡着”又“醒来”?

徐艳丽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2025年11月05日 28页 2706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手术室里,患者从清醒到沉睡、再从沉睡中苏醒的过程,看似神奇,实则是麻醉医生通过科学手段对生理状态进行精准调控的结果。这一过程涉及药物选择、剂量控制、生命体征监测和神经机制调节等多个环节,共同构建起手术期间的安全屏障。

一、麻醉诱导:从清醒到沉睡的精准控制

麻醉诱导是手术麻醉的第一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药物作用使患者快速进入无意识状态,同时抑制疼痛感知和肌肉活动。

静脉通路建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建立静脉通道。通过静脉滴注或推注,药物能迅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药物组合应用: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选择药物组合。例如,丙泊酚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其通过增强大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使神经元活动减弱,患者通常在数秒内失去意识;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则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递,提供镇痛效果;肌松药如罗库溴铵可松弛骨骼肌,为气管插管和手术操作创造条件。

气管插管与呼吸支持:当患者意识消失后,麻醉医生会通过气管插管或喉罩建立人工气道,并连接呼吸机。这一步骤确保了手术期间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避免因呼吸抑制导致的缺氧风险。

二、术中维持:动态平衡中的生命守护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持续调整药物剂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调控: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仪等设备,麻醉医生可实时评估患者大脑电活动水平。BIS值在40-60之间代表适宜的麻醉深度,既能抑制意识,又避免药物过量。若手术刺激增强(如切皮、骨骼操作),医生会临时增加镇痛药或吸入麻醉药浓度;反之则减少剂量。

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图、血压计、脉搏氧饱和度仪等设备构成全方位监测网络。例如,若患者血压下降,医生可能通过调整输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减少麻醉药用量来纠正;若出现心律失常,则需立即分析原因并干预。

内环境稳定:手术创伤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问题。麻醉医生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输液成分(如平衡盐溶液、胶体液)或使用药物(如碳酸氢钠),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

三、苏醒阶段:从沉睡到清醒的神经重启

药物代谢与清除:不同麻醉药的代谢途径各异。丙泊酚主要经肝脏代谢,停药后患者通常在几分钟内苏醒;而某些长效药物(如地西泮)可能需要数小时才能完全清除。对于苏醒延迟的患者,医生可能使用拮抗剂(如氟马西尼逆转苯二氮䓬类药物作用)加速清醒。

脑功能恢复顺序:研究表明,苏醒过程中大脑功能恢复存在特定顺序:脑干呼吸中枢最先恢复,随后是丘脑-皮质觉醒系统,最后是高级认知功能。这一过程可通过脑电图(EEG)监测观察到——低频振荡(如δ波)逐渐减弱,高频振荡(如α波、β波)增强,标志着意识水平提升。

外部刺激的作用:轻声呼唤患者姓名、轻拍肩部等温和刺激可促进苏醒。这些刺激通过听觉和触觉通路传递至大脑皮质,激活觉醒网络。同时,恢复室的光线、声音环境也需精心设计,避免过度刺激或昏暗导致苏醒延迟。

四、特殊场景下的麻醉管理

老年与儿童麻醉: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速度下降,麻醉医生需减少初始剂量并延长给药间隔;儿童则因体重小、器官发育不成熟,需使用专用药物(如七氟烷吸入诱导)并精确计算剂量。

合并症患者的麻醉: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麻醉医生需调整药物选择。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需避免使用含葡萄糖的载体溶液,高血压患者则需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五、麻醉安全的基石

术前评估: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用药情况,并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胸片)。对于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可能还需进行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

术后随访:患者苏醒后,麻醉医生会评估其疼痛程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制定镇痛方案。对于老年患者,还需关注术后谵妄等认知功能障碍,及时干预。

从麻醉诱导到苏醒,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手术全程。他们不仅是“药物调控者”,更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精准麻醉,让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手术。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医生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