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后热敷还是冷敷,做错反而更严重
日常生活中,不小心崴脚、手腕扭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十分常见。面对这类突发状况,很多人会陷入热敷与冰敷的选择困境:有人认为“热敷能活血”,希望借此加速恢复;也有人觉得冰敷能快速止痛,盲目使用冰块冷敷。从原理来看,热敷通过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但急性损伤初期血管破裂,热敷反而会加剧出血肿胀;而冰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渗出,缓解疼痛肿胀。可到底哪种处理方式才正确?错误处理不仅不能缓解疼痛,还可能加重肿胀、延长恢复时间。遵循科学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才能让受伤部位快速恢复。
一、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真相
急性软组织损伤通常是由于突然的外力作用,导致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撕裂或挫伤。受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入周围组织形成血肿,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启动,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疼痛、肿胀、淤血和活动受限。在这个阶段,热敷和冷敷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对损伤部位的影响截然不同。
二、RICE原则:急性损伤处理的黄金法则
国际公认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初期处理方案——RICE原则,由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四部分构成,各环节均发挥关键作用。
1.休息(Rest):让受伤部位“罢工”
受伤后第一时间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比如崴脚后继续行走,可能导致韧带撕裂程度加剧。休息能减少受伤组织的负担,为后续恢复创造条件。
2.冰敷(Ice):急性期的“救星”
在受伤后的48-72小时内,冷敷是首选。它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渗出,从而缓解肿胀与疼痛;低温还能降低神经传导速度,起到局部麻醉作用。
操作时,用毛巾裹住冰块或冰袋,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若无冰袋,冷藏湿毛巾亦可替代。需注意,勿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冻伤;冰敷时密切观察皮肤,若出现苍白、青紫等异常,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3.加压(Compression):给受伤部位“穿上铠甲”
使用弹性绷带或加压包扎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当加压,能进一步减少出血和肿胀。包扎时需注意松紧适度,以皮肤表面仍能摸到轻微脉搏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受伤部位缺血缺氧,引起麻木、刺痛等不适症状;过松则起不到加压效果,无法有效控制肿胀。包扎时应从受伤部位的远心端向近心端进行缠绕,保证压力均匀分布,促进血液回流。
4.抬高(Elevation):利用重力减轻肿胀
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利用重力加速血液与组织液回流,从而减轻肿胀。比如崴脚后休息时可垫高脚部,睡觉时在脚下垫几个枕头;手臂受伤则用吊带悬挂,使其高于心脏。抬高肢体不仅能消肿,还能缓解疼痛,减少受伤部位压力与充血。操作时要注意保持肢体舒适稳定,防止因姿势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三、热敷:急性期后才能“登场”
受伤72小时后,出血和肿胀基本停止,此时热敷开始发挥作用。热敷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和组织修复,还能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和僵硬。
热敷方式多样,可用热毛巾、热水袋,也能选择中药热敷包。每次热敷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3-4次。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四、这些误区要避开
立即按揉:受伤后立即按揉是大忌,外力刺激会加重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加速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加剧,还可能使原本局限的损伤范围扩大,延缓恢复进程。
盲目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在扭伤急性期,患处血管处于破裂出血状态,此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会加速血液循环,进一步加剧出血和肿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于损伤48小时后的修复阶段再合理使用。
忽视伤情自行处理:若扭伤后出现剧烈疼痛、肿胀不消,或关节畸形、活动严重受限等症状,很可能发生骨折或韧带断裂。此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伤情,以免延误治疗,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掌握RICE原则和热敷冷敷的正确时机,能让我们在遭遇急性软组织损伤时科学应对。这些急救知识不仅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利器”,更是守护健康的关键屏障。希望大家能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扭伤等情况时,冷静判断、正确处理,避免因错误操作加重伤情。若伤情持续恶化或难以判断,及时就医才是最佳选择,毕竟专业医疗干预能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