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骨科恢复期中医调理:中药加穴位按摩加速康复

骨科恢复期中医调理:中药加穴位按摩加速康复

赵彦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中医康复科
2025年07月30日 29页 1150 海报 复制链接

骨折、关节损伤等骨科疾病在经过手术或固定治疗后,恢复期的功能恢复往往是患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中医认为,创伤后 “气血瘀滞、筋骨失养” 是恢复缓慢的核心原因,通过中药调理与穴位按摩相结合的方式,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骨痂生长,从而加速骨骼与软组织的修复。

一、骨科恢复期的中药调理:分阶段辨证用药

中药调理需根据创伤恢复的不同阶段调整配方,实现 “化瘀消肿 — 接骨续筋 — 强筋健骨” 的递进式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一)早期(创伤后 1-2 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此阶段局部软组织损伤尚未修复,常伴随肿胀、疼痛、皮下瘀青,属 “气滞血瘀” 证。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核心,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可促进瘀血吸收,减轻局部炎症反应。若疼痛明显,可加乳香、没药增强止痛效果;肿胀严重者,配伍茯苓、泽泻利水消肿。中成药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活血止痛片,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同时,可外用红花、艾叶、伸筋草煮水熏洗患处(水温控制在 40℃左右,避免烫伤),每次 15 分钟,通过皮肤渗透增强局部活血功效。

(二)中期(创伤后 2-4 周):接骨续筋,调和气血

肿胀消退后,骨骼开始形成骨痂,进入修复关键期,此时以 “筋骨失养” 为主要病机,需兼顾促进骨痂生长与滋养软组织。常用方剂为续骨活血汤(当归、白芍、骨碎补、自然铜、红花等),其中骨碎补、自然铜是促进骨折愈合的经典药材,能加速骨痂钙化;配伍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增强气血生化能力,为修复提供物质基础。中成药可选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服用时忌生冷、油腻食物。此阶段可配合食疗,如黑豆排骨汤、山药粥,通过药食协同增强疗效。

(三)后期(创伤后 1 个月以上):补肝肾,强筋骨

骨折基本愈合后,若出现腰膝酸软、肢体乏力,多因 “肝肾不足”(中医认为 “肝主筋、肾主骨”),需通过滋补肝肾强化筋骨功能。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加减,偏肾阳虚者(畏寒怕冷)加杜仲、牛膝;偏肾阴虚者(潮热盗汗)加枸杞、女贞子。中成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左归丸,需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一般疗程为 1-2 个月。食疗可选用枸杞杜仲粥、核桃猪骨汤,通过长期调理巩固康复效果。

二、骨科恢复期的穴位按摩:按经络选穴,疏经通络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经络上的穴位,疏通气血、激活局部代谢,与中药调理协同促进康复,操作时需掌握正确的穴位定位与手法。

(一)上肢损伤:重点按摩手三阳经穴位

肩部及上臂损伤(如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可选取肩髃穴(肩部三角肌中央)、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 1-2 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日 2 次,可改善肩部、肘部血液循环,缓解僵硬。腕部及手部损伤(如桡骨骨折、掌骨骨折)可按摩合谷穴(手背第 2 掌骨中点)、外关穴(腕背横纹上 2 寸),用食指与拇指对捏穴位,每次 1 分钟,促进腕手功能恢复。按摩时需避开骨折固定部位,若有石膏固定,可按摩远端穴位(如手部损伤按摩肘部穴位)。

(二)下肢损伤:重点按摩足三阳经穴位

髋部及大腿损伤(如股骨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按摩环跳穴(臀部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中点)、血海穴(膝盖内侧髌骨内上缘上 2 寸),用掌根按揉,每次 2 分钟,力度由轻到重,促进下肢气血运行。膝部及踝部损伤(如髌骨骨折、踝关节扭伤)可选取足三里(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阳陵泉(膝下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每次 1-2 分钟,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按摩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三)按摩的禁忌与技巧

骨折未愈合前(如石膏固定期),禁止按摩骨折部位及邻近关节,以防移位;皮肤有伤口、溃疡或过敏时,暂停局部按摩。力度以 “患者耐受、有酸胀感无疼痛” 为度,老年人、体质虚弱者需减轻力度。每次按摩总时长不超过 20 分钟,每日 1 次,与康复训练间隔 1 小时以上,避免过度疲劳。若按摩后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加重,需立即停止并咨询中医师调整方案。

总之,骨科恢复期的中医调理需遵循 “分阶段、辨证施治” 原则,通过中药与穴位按摩的协同作用,配合西医康复训练,可显著加速康复进程。关键在于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实现安全、高效的功能恢复。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骨科恢复期中药穴位按摩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