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腰”了怎么办,中医针灸来帮忙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是腰部软组织因外力过度牵拉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多在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强力收缩时发生。好发于下腰部,青壮年多见。损伤可涉及肌肉、筋膜、韧带等,超90%的病人伤处位于腰骶部、两侧骶棘肌和骶髂关节。
临床表现: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腰痛更为严重;伴有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需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点多位于骶髂关节,髂嵴后部或第3腰椎横突处可扪及腰部肌肉明显紧张。
本病临床上常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骶腰韧带损伤,严重者可造成韧带撕裂或棘突上剥离。部分患者出现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主要表现为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全部腰肌处于紧张状态和僵板,一般不造成神经损伤。除软组织外,可能伴随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但极少直接损伤神经根(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
一、发生了急性腰扭伤应该怎么办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48小时内绝对卧床,避免按摩或热敷(加重出血);卧床休息能有利于缓解腰肌痉挛、减少充血水肿、减轻疼痛。推荐“俯卧位”或“仰卧位屈膝垫枕”(缓解肌肉痉挛)。
(一)针灸治疗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以远端取穴与局部取穴结合为主,常用穴位包括人中、后溪、腰痛穴、委中、肾俞、大肠俞等,需根据疼痛部位和经络循行辨证选穴,配合手法操作,达到行气止痛、舒筋活络的效果。
1.远端取穴
(1)人中穴(水沟穴):位于鼻唇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用力按压有酸胀感,属督脉,可通调督脉阳气,缓解急性腰痛。操作时向上斜刺0.3-0.5寸,配合腰部活动。
(2)后溪穴:握拳时掌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属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相通,直刺0.5-1寸,针刺时强刺激并嘱患者活动腰部。
(3)腰痛穴(经验穴):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腕横纹下1寸处,左右共4穴,针刺后行提插捻转手法,适用于急性腰肌扭伤。
无针具时,上述穴位亦可手法按摩。
2.局部取穴
(1)委中穴:腘窝横纹中点,属足太阳膀胱经,“腰背委中求”,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直刺1-1.5寸,缓解腰背僵硬,需注意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2)肾俞、大肠俞:分别位于第2、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调节腰部气血,直刺0.5-1寸,适用于腰肌深层损伤。
3.循经配穴
若疼痛放射至下肢,加用阳陵泉(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足三里(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若伴腰椎小关节错位,可配腰阳关(第4腰椎骨下方的凹陷处)、命门(在第二腰椎下方的凹陷处)等。
急性期以“动针”为主(针刺结合活动),恢复期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重点。若疼痛持续或伴下肢麻木,需排除腰椎间盘突出或骨折,及时就医检查。
二、中药汤剂内服
1.气滞血瘀型:多表现为腰部突然闪挫,或强力负重后腰部剧烈疼痛,痛处固定不移,腰部不能伸直,附仰屈伸、转侧困难,舌暗,苔白,脉弦涩。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予以红花、桃仁、川芎、柴胡、当归、赤芍、牛膝等药治疗。
2.寒湿痹阻型:腰部有受寒史,劳作或无明显诱因突感腰部冷痛重着,拘挛不可俯仰。舌苔白腻、脉沉。治疗原则:散寒祛湿、通络止痛;可予以干姜、白术、茯苓、独活、羌活、鸡血藤、秦艽、威灵仙、甘草等治疗。
适当服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那等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及外用活血止痛膏药贴敷。
三、如何预防
1.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如扛、抬重物时要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搬、提重物时应取半蹲位,使物体尽量贴近身体。避免弯腰性强迫姿势工作时间过长。
2.运动前充分热身,重点拉伸腰背肌群。
3.加强腰背部及腹部功能锻炼
(1)核心激活训练:腹部收缩:仰卧屈膝,肚脐内收保持10秒,重复20次;五点支撑:仰卧抬臀,以肩、双肘、双脚为支点,维持5秒后放松。
(2)腰部功能强化:小燕飞:俯卧时头、上肢、下肢同时后仰抬起,保持5秒,每日5组;直腿抬高:仰卧交替抬腿至45度,增强下腹肌力量。
急性腰扭伤时切勿大意,若未及时治疗或休息,可遗留腰部劳损、腰背部肌筋膜炎导致慢性腰部疼痛,也可导致腰椎骨关节病或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