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公里内30家药店,到20年老店5折“甩卖”—— 全国药店数量首迎拐点之后
“200平临街门面,精装修,已开通本地医院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异地医保,全套货架,接手即可经营。”7月2日,老覃在店门口贴出了转让通知。看着经营了20年、熬过三年疫情的老字号单体药店倒在了今年夏天,老覃带着几分无奈和叹息。
老覃不是个例。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有3.9万家零售药店关闭,日均关闭107家。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我国药店数量首次迎来拐点,关店数1.4万,超过新开店数1.1万。
不少从业者感受到,当前零售药店正在发生行业变革,多年的快速扩张已出现产能过剩。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2010年至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数量从39.9万家攀升至近70万家,店均服务人数从3359人降至不到2000人。“如果一个门店覆盖不足3000人,营收就会受到很大挑战。”中康科技副总裁李俊国说,“现在的闭店,就是在为之前的无限扩张买单。”
7月1日起,被称为药品“电子身份证”的追溯码新规落地,像老覃一样的定点药店,如果不扫药品追溯码,将被禁止医保结算。
产业周期外,医保合规监管趋严、线上平台分流也关乎着零售药店的生死存亡。李俊国估计,关店或在未来两三年还会很明显,“全国药店也许会回调到40万家药店,甚至是30万家,意味着将会有小一半药店出局。
集中带量采购,药店优势不再
最近几个月,药店一天的营业额不到600元。对于一家200平方米、有着3名员工的店面,这个收入远远不够。刨去店租、水电和人力成本,老覃有时候还要倒贴。
20年前老覃入局时,药店还是一个很赚钱的生意。“不夸张地说,当时只要你把药店开出来,就能赚到钱。”老覃回忆,当时药品销售主体是在各类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刚刚兴起,“完全一模一样的药品,能比医院便宜50%以上。”
但近年来,医药电商兴起,价格补贴轮番轰炸,零售药店的两个制胜法宝失灵了。广东一线下药店销售的某鲸维生素D滴剂60粒装116元,但在电商平台,同款同规格药品经平台补贴后,价格在25元左右,相差近4倍。
据数据统计,综合对比,线下药店运营成本占比在28%至35%之间,线上电商只有16%左右。《医药新零售》联合作者刘小东指出,医药电商运营成本低,不需房租,仓储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低;其次,线上低价药大多是引流产品,如常见的感冒药、三高药及OTC产品、保健品、计生用品等。“实际上,剔除营销药品后,线上全药品比价并不比线下低,还有部分药品是近效期药或回流药,需要警惕。”
在李俊国看来,线下药店能与之抗衡的是其专业服务,“可以预判的是,专业属性越弱的品种,线上越有机会。专业属性越强的品种,线上越会遇到瓶颈。”
“在电商冲击之外,政府开始限制院内院外医保药品的差价,对药店的盈利能力也带来挑战。”刘小东指出。目前,国家医保局正建设全国挂网药品价格一览表,敦促各地持续纠正不合理的挂网高价。今年3月起,湖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均发布公告,要求药企对挂网药品价格自查自纠。
李俊国认为,零售药店药品“便宜”优势不再,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在其中起到了关键因素。“药店再低价也便宜不过集采。”
追溯码落地,“无码”商品卖不动了
有老顾客来老覃的店开处方药,因为系统卡顿,10分钟都没结算完。最后等不及,顾客选择了自费支付。
老覃和顾客解释,追溯码试点工作启动后,想买一盒医保统筹支付的处方药,药店需要扫三次码——医保码、电子处方码和追溯码,才能完成医保结算。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明确要求,零售药店需在顾客购药小票上显示被称为药品“电子身份证”的药品追溯码信息,并从今年7月1日起,销售环节按要求扫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
这意味着,像老覃一样的定点药店,从7月1日起如果不扫药品追溯码,将被禁止医保结算。“开处方,扫追溯码,对批号,非本人卡还需要登记名字和身份证,录入处方和医师。如果不能统筹,还需要审批,有的药品还需要拆零。”老覃说,一系列操作下来,结算时间是以往的2倍多。
在成都科伦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焱看来,追溯码短期确实给旗下药店增加了人力成本,但对行业长远发展是利好的,杜绝了渠道的混乱,“一盒药从药厂出来到消费者手上,就像身份证一样,可以追溯。”
“追溯码当前带来的低效问题是暂时的,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多名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认为随着数字化监管能力的提升,扫码问题会逐步优化。国家医保局去年9月提到,正在建设三码合一映射库,并计划免费向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开放。
“合规成为药店人目前面临的最大考验。”李俊国称,2025年医保基金监管的一大变化是将零售药店纳入自查自纠范围,“药店再想通过医保卡去做文章,在7月1日追溯码推行后已经不可能了。”
刘小东指出,药品追溯码不只实现全流程监管,遏制假劣药、回流药乱象,还解决医保支付中套保、骗保的问题。追溯码堵住了医保漏洞,“无码”商品卖不动了。
严监管下,有的药店选择闭店,或是主动申请退出医保定点,走自费市场。今年以来,内蒙古多地主动解除医保协议药店超1400家,山东青岛仅5月主动协议退出药店达358家,云南、广东、河北多地也均有案例,“但刷医保是消费者线下购药的直接动力,此类自费药店并不会成为行业主流。”刘小东说。
哪种药店未来能“活”得好?
在零售药店行业中,有关“转型”的话题已经讨论了数年。
业内一般认为,未来能活下来的可能有两种药店:要么极致专业,往DTP(Di-recttoPatient患者直达)药房转型,由“药品提供者”转向“健康服务提供者”;要么探索健康+消费场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刘小东介绍,后者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国内尚未有特别成功的模式出现。
相比之下,DTP药房对专业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为患者提供药品销售和用药咨询,重点还在于为患者提供健康解决方案,以患者为核心,实现院内外协同共管,让健康改善形成管理闭环,“这也是目前各大药店现在努力转型的方向。”李俊国指出,未来的药店想要存活,除最基础的便利和便宜外,更需要的是效果好,“在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上,是否能产生让患者可感知的实际效果。”
2025年4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引导零售药店拓展健康促进、营养保健等功能;发挥零售药店执业药师优势,开展合理用药、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知识咨询和宣传,推广健康消费理念。
去年8月,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管理委员会率先提出“三高共管1+2+3健康管理共同体”模式,即1家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牵头,联合2家社区医院、3家具备条件的零售药店,目的是建立院内外患者全程共管体系。
“但患者目前对药店的专业认可度不高,是药店向健康管理转型的一大障碍。”李俊国提出,药店早些年是通过便利和便宜发展起来的,在专业能力的构建上还有不足,还需要有个过程。“市面上,也有一些优秀的单体店靠专业服务活了下来。”
李毅的药店是一家小型夫妻店,搬到所在街道已经近十年,见证了街上从他们一家药店发展到现在的7家。十年间,他替被菜刀切伤的居民紧急止血包扎;24小时不休接待深夜急性肠胃不适患者;每天为老人免费讲解血压波动曲线,很快成为当地社区的熟人。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李毅会帮忙进药,比一般售价略低,“后续患者也习惯了在我家买药。”
药店里,李毅请了老中医坐诊,还在店里设置了一块休息区,“不管买不买药,进来坐的我们都会倒茶喝。”也因此,李毅的药店成为当地的社区交际中心,用户黏性高、回头客多,还有两家连锁药店提出要收购,都被李毅婉拒了。
上述中型连锁大药房总经理不太认可药店收缩发展,他认为,现在能做的就是回归药店本质,做好专业化服务,努力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守门人。
半个月过去,老覃还没找到接手的人。他要求接手的人有开药店的经历,但这并不容易,一对夫妻上门看过后再无意愿。“现在做药店太卷了”,老覃做好了无人接手的准备,已经陆续以5折清仓价,处理库存药品和货架冷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