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蛇咬了?先别慌着跑
夏日午后,28岁的登山爱好者小陈在林间被蛇咬伤小腿,他惊慌失措地狂奔下山,结果不到半小时就出现头晕、呼吸困难,送到医院时已陷入休克。每年5-10月是蛇类活动高峰期,我国南方地区毒蛇咬伤案例频发,而慌乱中的错误处理往往让小伤口演变成致命危机。被蛇咬伤后,“不慌”比“快跑”更重要——正确的急救步骤能延缓毒素扩散,为救治争取关键时间。
一、保持镇定:给毒素“踩刹车”
被蛇咬伤后,剧烈奔跑和情绪紧张会导致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这无异于为毒素扩散“加速”。正确的应对方法是立即停止活动,缓缓坐下或躺下,确保受伤部位低于心脏水平,以减缓毒素向全身蔓延的速度。
研究表明,被毒蛇咬伤后选择原地休息的患者,毒素扩散至全身的时间平均比奔跑者晚90分钟。这宝贵的90分钟足以让患者赶到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而奔跑引发的快速中毒可能在1-2小时内导致多器官衰竭。
需特别注意的是,即便怀疑是被无毒蛇咬伤,也不应轻视。部分无毒蛇的咬伤仍可能引发严重感染,且普通人难以准确判断蛇的毒性,因此保持镇定并密切观察症状是首要原则。
二、伤口处理:清水冲洗是关键
1. 轻柔冲洗伤口
使用洁净的清水(或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5-10分钟,水流应温和,避免毒素被冲入更深层的组织。若在野外缺乏清水,可使用矿泉水或溪水替代,但切忌使用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液体涂抹,因为这些物质会损伤伤口组织,进而加速毒素的吸收。
2. 不要做这些事
民间流传的“吸吮排毒”“切开伤口”等方法早已被医学否定:用嘴吸吮可能导致施救者中毒(口腔有溃疡或牙龈出血时风险更高);盲目切开伤口会破坏血管,增加出血和感染风险,反而让毒素扩散更快。此外,在伤口处绑止血带也需谨慎——过紧会阻断肢体血液循环,导致组织坏死;过松则无法阻止毒素扩散,正确的做法是不用止血带,仅用宽松的布带轻轻固定伤肢。
三、记住蛇的特征:为治疗“指方向”
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但不同种类的毒蛇需要对应的血清(如五步蛇咬伤需用五步蛇抗血清,眼镜蛇咬伤需用眼镜蛇抗血清)。记住蛇的特征,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毒素类型,缩短抢救时间。
观察时要注意:蛇的颜色(是否有黑白相间、红绿花纹等)、头部形状(毒蛇多为三角形,无毒蛇多为椭圆形,但也有例外)、是否有鳞片或特殊斑纹。如果条件允许,可用手机远远拍摄蛇的照片(不要靠近捕捉),这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准确。
若蛇已逃离,也不要花费时间寻找,记住咬伤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如草丛、水域、山区等),这些信息同样能为医生提供参考。
四、尽快就医:黄金时间别错过
被毒蛇咬伤后,3小时内是救治的黄金期。应迅速前往最近的“蛇伤救治定点医院”(这类医院通常备有多种抗蛇毒血清),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咬伤时间、蛇的特征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
在转运过程中,需确保伤肢保持静止,可用木板或树枝将伤肢固定(类似于骨折固定方法),以避免活动加速毒素扩散。若被咬伤的是手臂或小腿,固定时应保持关节伸直,以减少肌肉收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因伤口无明显疼痛或肿胀而延误就医。部分毒蛇(如银环蛇)的毒素属于神经毒,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1-2小时后可能会突然出现呼吸肌麻痹。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五、预防:提前做好“防蛇准备”
在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进入山区、草丛时应穿长袖衣裤和高帮鞋,裤脚扎紧;随身携带硫磺粉(撒在周围可驱蛇);不要随意翻动石块、枯木,这些都是蛇类的栖息地。
如果遇到蛇,保持静止让其自行离开,大多数蛇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若被蛇追逐,可向垂直于蛇前进方向的侧面奔跑,不要直线逃跑或突然转身。
被蛇咬伤后,慌乱是最大的敌人。保持镇定、正确冲洗伤口、记住蛇的特征、及时就医——这四步看似简单,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记住,对付毒蛇咬伤,“智慧应对”比“勇猛奔跑”更有效,每一个正确的急救动作,都是在为生命争取时间。如果身边有人被蛇咬伤,把这些知识传递给他们,或许就能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