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腰椎术后翻身困难?护士教你3种正确姿势避免损伤

腰椎术后翻身困难?护士教你3种正确姿势避免损伤

赵燕 四川省骨科医院
2025年08月06日 27页 2069 海报 复制链接

腰椎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疾病的常见手段,但术后翻身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可能因疼痛、肌肉无力或操作不当,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第一道坎”。翻身不当不仅会加重疼痛,还可能引发脊柱扭转、内固定松动甚至神经损伤。本文将结合临床护理经验,详细介绍三种科学翻身姿势,并解析关键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术后恢复期。

一、术后翻身为何如此关键?

腰椎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脊柱稳定。然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增加压疮风险。同时,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可能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风险也会上升。因此,术后24-48小时后,在医护人员评估允许的情况下,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

但腰椎手术涉及脊柱结构修复,术后早期脊柱稳定性较差,翻身时若动作粗暴或姿势错误,可能对手术部位造成二次损伤。例如,腰椎融合术后患者若翻身时脊柱扭转角度过大,可能影响骨融合进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若翻身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螺钉松动或断裂。因此,掌握正确的翻身姿势是术后康复的“必修课”。

二、三种科学翻身姿势详解

1. 轴线翻身法

轴线翻身法是腰椎术后最常用的翻身方式,其核心原则是保持头、颈、肩、腰、臀在同一轴线上滚动,避免脊柱扭转。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患者平卧于床,双下肢伸直并拢,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护士站在患者拟翻身侧,将患者近侧手臂上举并屈肘,手掌贴于对侧耳部,远侧手臂自然放于身体一侧。

翻身过程:护士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扶住臀部,同时轻轻推动患者身体向翻身侧转动;当患者侧卧至45°时,护士用枕头或三角垫垫于患者背部,保持侧卧姿势稳定。

细节要点:翻身时需同步转动头部,避免颈部过度伸展或屈曲;若患者佩戴腰围或支具,需在翻身前固定好,确保脊柱全程受保护;翻身角度以30°-45°为宜,避免完全侧卧(90°)增加脊柱压力。

2. 双人协助翻身法

对于体型肥胖、肌肉力量弱或疼痛明显的患者,单人翻身可能难以完成,此时需采用双人协助翻身法。具体操作如下:

人员分工:两名护士分别站在患者同侧的床头和床尾,一人负责固定患者头部和上肢,另一人负责固定臀部和下肢。

同步操作:床头护士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另一手扶住肩部;床尾护士一手托住患者大腿根部,另一手扶住膝关节;两人同时用力,缓慢将患者向翻身侧移动,过程中保持脊柱平直。

支撑固定:患者侧卧后,床头护士用枕头垫高头部,床尾护士用软枕支撑患者背部和两膝之间,保持脊柱中立位。

3. 渐进式自主翻身法

阶段一(术后3-5天):患者平卧,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双腿屈膝;护士协助患者将上肢缓慢移向翻身侧,同时鼓励患者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下肢转动,完成小幅翻身(约15°)。

阶段二(术后1-2周):患者尝试独立完成上述动作,护士在旁保护;翻身角度可增加至30°,并尝试保持侧卧姿势5-10秒。

阶段三(术后2周后):患者完全自主翻身,翻身角度达45°,并能在侧卧位进行简单的上肢活动(如握拳、伸展手指)。

训练意义:渐进式翻身可增强患者核心肌群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为后期下床活动打下基础。例如,一位腰椎管狭窄术后患者,通过2周的渐进式翻身训练,不仅翻身疼痛明显减轻,还能在术后第3周独立完成床边坐起。

三、翻身时的禁忌清单

因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千万不能突然用力或快速翻身,以免导致内固定物移位或椎间融合器脱落,应始终保持缓慢、平稳,杜绝“猛扭”“急转”。同时要避免完全侧卧(90°),此姿势会使脊柱承受过大压力,增加椎间盘突出复发风险,侧卧角度应控制在30° - 45°并用枕头支撑背部。此外,不可忽略疼痛信号,若翻身时出现剧烈疼痛或下肢麻木,可能是脊柱移位或神经受压的征兆,需立即停止动作并告知医护人员。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腰椎手术术后翻身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