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科普:辐射“小怪兽”还是健康“守护神”?
当我们因为身体不适走进医院,医生有时会建议:“做个CT看看吧。”听到“CT”两个字,不少人心里会“咯噔”一下:这东西听说有辐射?会不会对身体有害?它到底是帮助医生的“火眼金睛”,还是潜伏着看不见的危险?别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CT检查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究竟是该让人避之不及的“辐射小怪兽”,还是守护我们健康的“侦察尖兵”。
CT是什么?它如何“看透”身体?
CT即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可以“切片面包机”人体的“切片面包机”。CT是通过X射线束对人体某一部位做不同的角度的扫描,再由成像系统将穿过人体各部位的X射线束信号转换成信息后再由计算机将其整理重建出该部位的许多层连续横断面图像(或者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就好比将一张大饼切成薄薄的一层面包,只是,CT是把整个人体切成一个个薄薄的截面。它的优势是在于可以提供比普通的X光平片(把复杂立体物体拍成扁平的二维平面)更精确、没有重叠度、而且分辨力高,可以清楚看到骨质结构、血管结构及软组织的细微解剖结构,能够看出正常的、过小的病灶及病灶内部有无空洞、钙化等以及发病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能够看出是否发生出血、梗塞、骨折等病变部位,并且不需肌肉萎缩影响,能直接看到深部结构。
绕不开的话题:CT辐射知多少?
是的,CT检查存在电离辐射,正是因为它的工作方式所致。辐射很可怕,但它随处可见。地球上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自然本底辐射(也就是宇宙和土壤),1年约2-3毫西弗;我们还会因为坐飞机而接受照射(1小时增加7微西弗),吸烟也会被辐射,一次50元一根的烟(1包)里面含有放射性物质8皮居里;一口香蕉可能含有的钾-40就相当于8万次X线拍片!一次CT检查的辐射量是多少呢?差别很大,取决于……
1 检查部位:扫描范围越广、组织越厚(如腹部、盆腔),需要的辐射量就越大。一次头部CT约2毫西弗,一次胸部CT约7毫西弗,一次腹部/盆腔CT可能会达到10毫西弗以上(应用低剂量技术后会显著降低)。
2 扫描方式:常规扫描与增强CT(需注入造影剂)多次扫描相比,需要怎样选择?还有就是在扫描当中还涉及到扫描的层厚、范围、参数等会影响剂量的情况。
3 设备与技术:新的CT机以及先进成像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把辐射剂量降下来,甚至比以前的老设备还低50%以上。
辐射风险:不必过度恐慌,但需心中有数
CT的确有电离辐射带来的隐患,最大的隐患就是将来可能会增加得癌症的风险。但这是一系列随机性和长期性的风险。低剂量下的电离辐射风险非常小,以一次常规诊断性的CT检查为例,所受辐射带来的可能增加终生患癌的风险是非常小的,远低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种风险。举例来说,一次10毫西弗的CT检查,理论上的增加的终生患癌风险可能是小于0.1%,它是一个流行病学统计的结果,并不是说每个人做了这个检查都会发生,并且绝对不会发生。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未来寿命较长,未来累积的风险会更大;孕妇除了必须的除外,尽量避免做腹部/盆腔CT,以免损害胎儿。对需要反复多次做CT的病人要权衡是否做CT,有必要的话就做CT;没有这个必要就做其它检查即可,不需要因为怕辐射而不去做必要的CT检查。
结语
CT检查,绝非洪水猛兽般的“辐射小怪兽”。它是现代医学发展出的强大“侦察尖兵”,拥有穿透表象、洞悉病灶的非凡能力。它带来的电离辐射确实存在,但在严格的医疗规范、先进的技术保障和医生对适应症的精准把握下,其风险被控制在一个极低且可接受的水平。当医生基于专业判断建议你做CT时,这通常意味着这项检查带来的明确诊断价值和潜在的巨大健康收益,远远超过了那微乎其微的辐射风险。与其盲目恐惧辐射,不如与医生坦诚沟通,了解检查的必要性,积极配合做好防护,让这位精准的“侦察尖兵”真正成为守护你健康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