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宝宝突发惊厥莫惊慌!——解析高热惊厥的常见原因与科学应对指南

宝宝突发惊厥莫惊慌!——解析高热惊厥的常见原因与科学应对指南

冯维仙 合浦县廉州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7月30日 18页 2033 海报 复制链接

当婴幼儿体温聚升(通常≧38.5℃)引起的短暂性抽搐,表现为可能出现全身抽搐、意识不清、口唇青紫的症状,医学称为热性惊厥(俗称"烧抽了")。此现象多见于6个月至5岁幼儿,往往发生于感染早期,高热(大于38.5℃)状态下,其中1-3岁婴幼儿发病率高达80%。本质上这是婴幼儿未成熟神经系统对体温骤升的生理反应,如同新电路遇电压波动会跳闸保护。国内外研究证实:85%以上患儿经正确处理后不留后遗症,5岁后发生率显著降低。

一、高热惊厥三大诱因

体温临界点效应
体温1小时内飙升超1.5℃(如37℃→38.5℃)为主要诱因。此时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如同新手驾驶员面对突发状况。病毒性感冒初期及幼儿急疹出疹前期多见,体内致热因子大量释放导致产热散热失衡。

遗传易感性
直系亲属有病史的患儿发病风险提高3-4倍。现代医学发现SCN1A等12个基因位点变异影响钠离子通道功能,体温骤变时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同卵双胞胎研究显示共病率高达70%。

感染触发机制
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占80%以上,通过释放炎症因子直接刺激体温中枢。细菌感染(如急性中耳炎)不足15%,疫苗接种诱发概率低于1%。

二、两类临床特征识别

单纯性热性惊厥(占75%-80%)
• 抽搐持续时间短于5分钟(多2-3分钟自止)
• 24小时内仅发作1次
• 全身对称性抽搐
• 恢复后无肢体麻木等异常
• 智力发育不受影响,5岁后自愈率超97%

复杂性热性惊厥(约20%)

特征包括:

抽搐持续超15分钟

同次发热中反复发作(2次及以上)

单侧肢体抽搐或眼球偏斜

发作后可能出现暂时性肢体无力(Todd麻痹)
此类患儿需在6个月内完善脑电图检查。

三、家庭急救核心原则

必须执行的操作

安全体位管理(保命关键)
立即将孩子移至硬板床或地板呈右侧卧位,头肩略后仰保持气道畅通。快速清除口鼻分泌物,松解领口腰带。

关键信息记录
大声报告发作时间(如"10:15开始抽搐"),重点观察记录:

抽搐形式(全身或单侧)

眼球运动(上翻、斜视或震颤)

面色变化(是否苍白发青)

有无大小便失禁
用手机拍摄10秒以上视频,这是医生诊断的关键依据。

科学后续处置
惊厥停止10分钟后:

按体重口服布洛芬(每公斤5毫克)

用32℃温水擦拭颈部、腋窝及腹股沟

注射器小剂量喂服口服补液盐(每次5毫升,间隔5分钟)

严格禁止的行为

口腔塞物
强行撬嘴可导致23%患儿乳牙断裂、口腔黏膜损伤,更可能引发窒息悲剧。

按压肢体
抽搐时强直状态易造成肩关节盂唇撕裂甚至肱骨螺旋形骨折需手术治疗。

非科学处置
掐人中已被证实无法中止放电,灌药可导致误吸性肺炎或喉痉挛窒息。

四、必须急诊的六大警报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抽搐持续超5分钟未停

24小时内发作2次及以上

单侧肢体抽搐或抽后肢体无力

抽搐停止后超过1小时未清醒

6个月内婴儿或5岁以上首次发作

体温正常时突发抽搐
就医时携带:发作视频(30秒以上)、72小时体温记录、疫苗接种本。

五、科学预防管理要点

破除常见误区

退热药不能预防惊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证实)

捂汗使风险升高3倍(柳叶刀研究)

含朱砂的"惊风散"可致肝肾损害

分层预防措施

低危(首次单纯性发作)
发热初期每小时测温,发现1小时升温超1.5℃时:
• 室温调至24-25℃
• 减少至单层棉质衣物
• 温水擦拭配合冷敷贴

中危(半年内2次发作)
体温超38℃立即用退热栓剂

高危(复杂性发作)
在医生指导下备用地西泮栓剂

家庭急救包必备:电子耳温枪、按体重准备的布洛芬栓剂、口服补液盐Ⅲ、含过敏史的医疗急救卡。

六、医学验证的预后保障

十万余例患儿追踪研究证实:

97.3%单纯性惊厥患儿发育正常

98.1%患儿5岁后不再发作

正确处置可降低76.8%并发症
当孩子突发惊厥时,请谨记急救口诀:"侧卧保呼吸,计时录视频,冷静等自停"。这些措施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防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宝宝突发惊厥高热惊厥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