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如何读懂病理报告? ——病理医生教您解码身体的“密语”
老年模式

如何读懂病理报告? ——病理医生教您解码身体的“密语”

阳玉中 桂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2025年07月30日 55页 2315 海报 复制链接

一、病理报告从哪里来?

很多人在体检或手术之后,会收到一份病理报告。面对报告中那些陌生、术语感十足的词汇,比如“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低分化腺癌”,不少人一头雾水,甚至开始焦虑不安。有些人急于查阅网络,反而被“癌”字吓得整夜难眠。其实,病理报告并不是“宣判书”,而是医学判断疾病本质的重要工具,是医生治疗决策的核心依据。

病理报告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医生们对人体组织进行显微镜下细致观察的结果。当医生通过胃镜、肠镜、穿刺或手术取出组织标本后,这些组织会被送往病理科。病理医生先将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到石蜡中,然后切成极薄的切片,进行染色(最常见的是HE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逐层观察。我们通过判断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情况等,来确定组织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增生或肿瘤,甚至判断肿瘤的类型与分化程度。整个过程既精密又谨慎,可以说,病理医生像侦探一样,在显微镜下解码身体的“微观世界”。

二、看懂报告:术语不是“判刑”

病理报告常用术语虽然听起来“吓人”,其实很多属于医学常用描述。比如,“慢性炎症”只是组织对长期刺激的反应,常见于胃、宫颈等部位。它并不等于严重病变,很多时候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增生”是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通常是良性的,例如胃炎中的腺体增生。“化生”则是指一种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替代,属于组织对慢性刺激的适应改变,如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虽然化生不是癌,但可能提示慢性刺激,需注意随访。

有些术语则提示细胞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常,比如“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这些属于癌前病变,细胞外观已偏离正常,但尚未突破基底膜这个“组织围墙”,仍局限于原位。根据细胞变化程度,可分为低级别与高级别,高级别的异型增生通常需要进一步处理,以防发展成癌。再进一步,是“原位癌”,虽然细胞已经具备癌的形态特征,但还没有“攻破防线”,没有向外扩展,这时治疗及时,大多数可以治愈。而当病变细胞突破基底膜,开始侵入周围组织时,才称为“浸润性癌”,即真正意义上的癌症。

三、分化程度与切缘:判断严重与否的“密码”

除了是否为癌,病理报告中常出现另一个重要信息——“分化程度”。这是判断肿瘤“成熟度”的指标。简单说,就是癌细胞长得像不像原来的正常细胞。如果长得还比较像,说明它“高分化”,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生长速度慢;如果细胞形态严重异常,那就是“低分化”或“未分化”,提示肿瘤生长更快、侵袭性更强,治疗上也更具挑战性。

另一个常见术语是“切缘”。这是指手术切除的组织边缘有没有癌细胞残留。如果报告中写“切缘阴性”,表示肿瘤已经被完全切除;而“切缘阳性”则提示有残余肿瘤,手术可能不够彻底,临床上可能需追加手术或进行放疗、化疗等后续治疗。

此外,部分肿瘤(如乳腺癌)会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中会出现ER、PR、HER2等指标,这些是判断肿瘤特性和选择靶向治疗的关键依据。例如,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能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HER2阳性者,则适合使用赫赛汀等靶向药物。

四、拿到报告,该怎么办?

很多人一拿到病理报告就陷入恐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没有必要。首先,不要自行“百度”报告中的术语,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容易误导。其次,不要孤立看待报告内容,因为病理诊断只是疾病拼图中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等多方面信息。最重要的一步,是尽快将病理报告交给您的主治医生,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解读,给出下一步治疗或随访建议。

需要提醒的是,病理报告非常重要,建议妥善保管。未来复诊、转诊或继续治疗时,这份报告是关键的医学参考资料,也是医生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

五、我们在显微镜下守护您的健康

病理医生不像临床医生那样经常出现在诊室或病房,但我们始终站在疾病的核心战场上。每一张病理切片,我们都要反复观察、分析、比对,力求准确无误。我们不是冰冷的技术员,而是以“细胞”为语言,与疾病“对话”的翻译者。我们解读的不只是报告,更是您身体的状态、疾病的方向和希望的路径。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在面对病理报告时,多一份理解,少一些焦虑。医学是复杂的,但不必神秘;疾病可能难缠,但我们从不孤单。愿您在与医生同行的路上,更加信任科学、理解医学,也对未来怀抱信心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病理报告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