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舌尖上的健康密码:药食同源的奥秘

舌尖上的健康密码:药食同源的奥秘

唐艳 永州市道县祥霖铺镇卫生院
2025年07月30日 47页 1603 海报 复制链接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晨起一杯蜂蜜水,润肠通便精神好”,这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智慧,暗藏着中医“药食同源”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食物与药物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类——许多我们日常食用的食材,在中医理论中同时具备治疗功效。理解药食同源的奥秘,学会科学搭配膳食,就能让每一餐都成为滋养身体的“良药”。

一、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的“跨界合作”

药食同源的核心,是指许多食物同时具有营养和药用双重属性。在中医理论中,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能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药与食的共性与差异:两者都能作用于脏腑经络,例如生姜(性温味辛)既能作为调料去腥,又能温胃散寒,治疗风寒感冒初期的鼻塞流涕;山药(性平味甘)既是餐桌上的佳肴,又能健脾养胃,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但药物的功效更强烈、针对性更强(如黄连清热燥湿之力远胜苦瓜),而食物的作用更温和,适合长期调理。

现代科学的佐证:研究发现,药食同源食材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大蒜中的大蒜素具有抗菌作用,山楂中的黄酮类物质能调节血脂,枸杞中的枸杞多糖可增强免疫力。这些成分在食物中含量适中,既能发挥健康效益,又不会像药物那样产生明显毒副作用,这正是 “药食同源” 的现代解释。

体质与食材的匹配:药食同源的关键在于“对症选食”。寒性体质(怕冷、腹泻)者适合多吃生姜、羊肉等温热性食材;热性体质(易上火、便秘)者宜选用绿豆、梨等寒凉性食物;痰湿体质(肥胖、舌苔厚腻)者可多吃薏米、冬瓜等祛湿食材。若违背体质盲目食用,可能适得其反——如体质虚寒者过量吃西瓜,可能导致腹痛腹泻。

二、厨房里的“小药材”:常见食材的药用智慧

生活中许多常见食材,都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合理食用能起到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作用。

谷物类:

小米:性微寒味甘,能健脾和胃、安神,适合脾胃虚弱、失眠者,可煮小米粥时加莲子、百合增强功效。

绿豆:性寒味甘,清热解毒,夏季煮绿豆汤(不加糖)可预防中暑,但脾胃虚寒者需少喝。

蔬菜类:

生姜:性温味辛,发汗解表、温中止呕,风寒感冒初期喝生姜红糖水(生姜3~5片)可缓解症状;晕车时含一片生姜能减轻恶心。

山药:性平味甘,补肺脾肾,适合糖尿病患者(升糖指数低)、产后虚弱者,可蒸食或与排骨同炖。

冬瓜:性凉味甘淡,利尿消肿,高血压、肾病水肿者可多吃冬瓜汤(少盐),但腹泻者需慎食。

水果类: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吃油腻食物后吃几颗山楂(或煮山楂水)可解腻;高血脂者可长期少量食用。

梨:性凉味甘,润肺止咳,干咳无痰时吃梨(或煮梨水加川贝)能缓解症状,但风寒咳嗽(痰白稀)者不宜多吃。

红枣:性温味甘,补中益气,适合气血不足者(如产后、贫血),每天吃 3-5 颗即可,过量易腹胀。

调料类:

花椒:性温味辛,温中止痛,腹部受凉后煮花椒水喝可缓解腹痛;用花椒水泡脚能改善寒性体质。

蜂蜜:性平味甘,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晨起空腹喝蜂蜜水(温水冲)可改善便秘,但1岁以下婴儿禁食(可能含肉毒杆菌)。

三、科学搭配:让餐桌成为“健康加油站”

药食同源的核心是科学搭配以发挥食物最大健康效益,以下搭配原则可借鉴:寒热平衡,如螃蟹配生姜、羊肉配萝卜,中和属性;五味调和,早餐小米粥配咸菜、晚餐番茄炒蛋配葱蒜,调和五味,兼顾多脏腑健康;四季适配,春吃韭菜、夏吃西瓜、秋吃梨、冬吃羊肉,顺应季节;因病制宜,高血压多吃芹菜黑木耳、糖尿病选苦瓜燕麦、失眠者晚餐喝百合莲子粥。

四、警惕误区:药食同源不是“万能药”

药食同源虽好,但需避免以下误区:

过量食用:如山楂虽好,过量可能刺激胃黏膜(尤其空腹);红枣吃多了易生痰湿。

盲目跟风:别人吃着有效的搭配,未必适合自己(如体质热的人吃生姜可能上火)。

以食代药:食物不能替代药物,如高血压患者不能仅靠吃芹菜停药;糖尿病患者不能用南瓜代替降糖药。

忽视加工方式:如油炸山药(高温破坏营养)的健康效益远不如蒸山药;蜂蜜用沸水冲会破坏活性成分(需用40℃以下温水)。

药食同源让我们重新认识食物价值,它不仅是味蕾享受,更是身体“调节剂”。了解食材性味功效,依自身体质和季节调整饮食,每餐都是滋养健康“密码”。记住:最好的养生不在药房,而在日常餐桌。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药食同源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