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科视角:冠心病护理的关键与细节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护理绝非单一的病症管理,而是涉及医疗、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综合科凭借多学科协作的优势,能从整体角度把握冠心病护理的关键,既关注急症的预防,也重视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下从冠心病护理的核心意义和关键细节两个维度,解析综合科视角下的科学护理方法。
一、冠心病护理:为何是综合管理的 “重中之重”?
冠心病的本质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而护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全面干预,减少心肌缺血发作,延缓病情进展,降低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1. 忽视护理的严重后果
急性事件风险升高:血压波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数据显示,未规范进行护理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心梗的发生率是规范护理者的 2-3 倍。
心功能逐渐恶化:反复的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坏死,进而引发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研究表明,不注重日常护理的患者,5 年内出现心力衰竭的比例较高。
生活质量下降:部分患者因担心发病而减少活动、回避社交,可能导致肌肉萎缩、情绪抑郁,形成 “疾病 - 心理 - 功能” 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综合科护理的独特价值
早期识别风险信号:综合科医护人员能敏锐发现患者的细微变化,如夜间睡眠时打鼾加重、餐后胸骨后轻微不适等,这些可能是病情变化的早期信号,有助于及时干预。
多学科协同干预: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综合科可联合相关科室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避免单一治疗对其他疾病造成不良影响。
兼顾治疗与生活:综合科护理不仅关注心电图、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还重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通过科学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二、综合科视角下冠心病护理的关键细节
1. 用药管理:精准且规范
把握用药时间:不同药物有最佳服用时间,如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适合晨起服用,以抑制清晨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肌耗氧量;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则建议晚间服用,因为胆固醇合成在夜间较为活跃。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冠心病患者常需服用多种药物,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合并关节炎的患者,应避免长期服用布洛芬,因其可能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改用对乙酰氨基酚。
正确使用急救药物:硝酸甘油是冠心病患者的常用急救药,需舌下含服,服用时应采取坐位,防止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若含服 1 片后 5 分钟内胸痛未缓解,可再服 1 片,若连续 3 片仍无效,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 饮食干预:科学搭配
控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但也不宜过度限盐,以免引起低钠血症。可采用香草、柠檬汁等替代部分食盐调味,减少钠的摄入同时保证食物风味。
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周可食用 2-3 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其富含的 Omega-3 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择鸡蛋、豆腐等优质低嘌呤蛋白。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建议采用 “1 拳头主食 + 1 掌心蛋白质 + 1 碗蔬菜” 的饮食比例,三餐定时定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3. 活动与康复:循序渐进
分阶段进行活动:急性期(心梗后 2 周内)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预防下肢血栓;恢复期可从缓慢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稳定期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轻度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以不出现不适为度。
避开危险时段:早晨 6-10 点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此时间段应避免剧烈活动;餐后 1 小时内也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胃肠道供血增加导致心肌相对缺血。
4. 监测与观察:及时发现异常
血压监测:固定测量时间(如晨起排尿后、服药前)、体位(坐位休息 5 分钟后)和手臂,以便准确掌握血压变化。若血压波动较大,应及时告知医生。
识别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牙痛、下颌不适、上腹饱胀等,出现这些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休息并含服硝酸甘油。
5.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心态
缓解焦虑情绪:患者可能因担心病情而产生焦虑,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帮助其了解疾病知识,减轻心理负担。
营造良好氛围:家属应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不要过度包办其生活,让患者适当参与日常活动,增强其自信心。
冠心病护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科视角下的护理注重细节和整体,通过科学、规范的干预,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急性事件的发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冠心病的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