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踏青别乱碰!常见野生有毒植物中毒的识别与应急处理
春暖花开时,野外踏青成为不少人的选择。但山林间看似不起眼的花、草、果实,可能暗藏 “毒性”。每年春季,因误碰、误食野生有毒植物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了解常见有毒植物的特征、中毒症状及应急处理方法,能让踏青之旅多一份安全保障。
一、这些常见野生植物,毒性藏在 “颜值” 里
1.断肠草:外形酷似金银花的 “夺命草”
断肠草(学名钩吻)是春季野外最易误食的有毒植物之一。它的藤蔓纤细,开着淡黄色小花,花朵呈漏斗状,与金银花外形相似,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但断肠草的叶子更光滑,花瓣边缘无绒毛,且开花时一朵花独立生长,而金银花多成对开放。
断肠草全株有毒,根、茎、叶毒性极强,其含有的钩吻碱会抑制呼吸中枢。误食后 10 分钟至 2 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先是口腔、咽喉灼痛,随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呼吸困难、四肢麻木,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因呼吸衰竭死亡。
2.苍耳子:带刺果实藏 “肾毒”
苍耳在路边、草丛中十分常见,秋季结出的果实布满尖刺,容易粘在衣物上。很多人觉得它不起眼,但苍耳的幼苗和果实含有苍耳子苷,具有肾毒性和神经毒性。
误食苍耳幼苗(外形类似菠菜)后,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3 天内可能出现少尿、血尿等急性肾衰竭表现;接触苍耳果实的刺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肿。
3.夹竹桃:全身是毒的 “观赏杀手”
夹竹桃常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在公园、路边,春季开粉色或白色花,叶片狭长。它的叶、花、茎、果实都含有强心苷类毒素,哪怕只是皮肤接触其汁液,也可能出现红肿、瘙痒;若误食,会出现心跳加速或减慢、心律不齐、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心脏骤停。
4.毒蘑菇:“颜值” 越高越危险
春季雨后,山林中会冒出各种蘑菇,其中不少是毒蘑菇。毒蘑菇没有统一的识别特征,但颜色鲜艳、菌盖有斑点、菌柄有菌环和菌托的蘑菇风险较高(如致命的鹅膏属毒蘑菇)。
不同毒蘑菇毒性不同,中毒症状也各异。有的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的会损害肝脏(如肝损害型毒蘑菇,死亡率极高),还有的会导致幻觉、抽搐。需要注意的是,民间 “凭颜色、煮大蒜鉴别毒蘑菇” 的方法并不科学,最安全的做法是不采摘、不食用任何野生蘑菇。
二、野生有毒植物中毒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有毒植物接触或误食,及时处理能为救治争取时间,记住 “三步原则”:
1.立即脱离接触,阻止毒素吸收
若接触到有毒植物汁液(如夹竹桃),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部位,至少 15 分钟,若有瘙痒红肿,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
若误食时间在 1 小时内,且患者意识清醒,可立即用手指、筷子刺激咽喉部催吐,尽可能吐出胃内毒物。但需注意,催吐不适合昏迷、抽搐或误服腐蚀性毒物(如强刺激性植物)的患者,以免引发窒息。
2.快速识别,保留样本
在野外活动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尽可能细致地记住有毒植物的各项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叶子的形状、大小、边缘锯齿情况,花朵的颜色、花瓣的形态,以及果实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等。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使用手机或其他拍摄设备,将这些植物的特征部位清晰地拍摄下来,以便后续比对和确认。
3.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有毒植物中毒的病情往往发展迅速,因此,一旦发现中毒症状,应立即进行催吐处理,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详细告知医护人员中毒的具体时间、出现的症状,以及接触或误食的植物的具体特征。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在送医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和心跳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紧急状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三、踏青时怎样预防中毒
在踏青游玩时,切记不要随意采摘野外的花、果、叶等植物,尤其是那些不认识的植物。因为很多有毒植物与可食用植物在外形上极为相似,普通民众难以准确分辨,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中毒事件。遇到那些茎叶分泌有汁液、散发出特殊气味或表面带有刺的植物时,应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皮肤与之直接接触。看管好儿童,孩子好奇心强,可能会抓握、啃咬野生植物,家长需时刻注意,不让孩子接触不明植物。
春季踏青本是愉悦的事,只要提高警惕,认清这些常见有毒植物,牢记 “不采、不碰、不尝”,就能远离中毒风险。若发生中毒,保持冷静,按应急处理原则操作并及时就医,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