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儿支气管炎患者排痰有技巧:“有效咳嗽 + 体位引流” 实用方法

小儿支气管炎患者排痰有技巧:“有效咳嗽 + 体位引流” 实用方法

李文琪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呼吸二区
2025年07月30日 23页 2222 海报 复制链接

小儿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于气道发育不完善、咳嗽反射较弱,患儿常因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导致反复感染、呼吸困难,甚至影响生长发育。科学的排痰护理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本文针对儿童特点,详细介绍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有效咳嗽+体位引流"实用方法,帮助家长和护理人员掌握安全、高效的排痰技巧。

一、小儿支气管炎与排痰的特殊性

小儿支气管炎患儿的排痰困难主要源于其特殊的生理和解剖特点:气道结构狭窄(婴儿支气管直径仅4-6mm)、纤毛功能不成熟、咳嗽反射弱(气流冲击力不足,难以咳出深部痰液)以及呼吸肌耐力差(易疲劳导致排痰中断)。此外,儿童无法主动配合排痰动作,痰液黏稠时易形成痰栓,引发肺不张或反复感染,而长期缺氧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这些特殊性使得患儿比成人更依赖外力辅助排痰(如拍背、体位引流),且需采用分龄化、游戏化的护理策略才能安全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

二、排痰前的准备工作

排痰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保持环境温暖湿润,湿度控制在50%到60%之间。患者应该饮用200至300毫升温水帮助稀释痰液。进行5分钟放松呼吸练习和胸廓伸展运动有助于准备。对于痰液黏稠的情况,可以提前进行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准备好干净的痰盂和纸巾等用品同样重要,行动不便的患者建议采取半卧位姿势,并在膝盖上放置软枕提供支撑。这些准备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排痰效果,同时减少体力消耗。

三、儿童有效咳嗽的分龄指导

儿童有效咳嗽需要分龄指导,例如婴儿期(0-1岁需用拍背咳痰法(空心掌由下向上轻拍背部)配合吸痰器辅助;幼儿期(1-3岁)可通过"吹蜡烛"游戏训练深呼吸,结合"老虎吼"式爆发咳嗽;学龄前儿童(3-6岁)采用三阶段训练(闻花香式吸气→憋气1-2秒→狮子吼式咳嗽),并可用吹泡泡等游戏增强趣味性;学龄儿童(>6岁)可掌握标准咳嗽技巧(坐位前倾,深吸气后快速收缩腹肌咳嗽)。各年龄段均需注意避免连续剧烈咳嗽,婴儿禁用叩击式排痰,幼儿需在游戏中完成以减少恐惧,年长儿则可配合可视化呼吸训练提高效果。

四、儿童体位引流的改良方法

体位引流是一种借助重力作用促进痰液排出的物理疗法,其核心在于根据支气管解剖结构,通过调整身体角度使病变肺叶处于高位,让痰液自然流向主气管以便咳出。儿童体位引流需根据年龄和发育特点进行改良,采用"短时多次"原则(每个体位3-5分钟)以确保安全有效。对于婴儿(0-1岁),禁用传统头低位,可采用45°斜抱姿势引流上叶痰液,或侧卧位(患侧在上)引流中叶痰液,配合轻柔拍背;幼儿(1-3岁)可采取游戏化体位,如"搭积木"时前倾坐位引流上叶,或右侧卧位垫高腰部引流中叶;学龄儿童(3岁以上)可适当采用改良头低位(床尾抬高15°)引流下叶痰液,但需密切观察耐受情况。所有操作需避开餐后1小时内进行,早产儿、先心病患儿及颅压增高者禁用头低位,操作中要随时观察患儿面色和呼吸状况,出现不适立即停止。为提高配合度,可结合讲故事、玩具奖励等方式,必要时使用儿童专用振动排痰仪辅助。

五、家庭辅助排痰技巧

辅助排痰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显著提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排痰效率。家庭辅助排痰需结合儿童特点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婴儿可采用"三指叩击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用指腹在背部由外向内轻叩),配合喂奶后1小时进行;幼儿可使用"玩具诱导法",让孩子趴在家长腿上呈头低臀高位,同时用会发光的玩具吸引其抬头,利用重力促进排痰;学龄儿童可尝试"呼吸训练游戏",如用吸管吹动纸风车来锻炼呼气力量。所有年龄段都可配合温毛巾敷背(40℃左右,避开脊柱)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时需注意密切观察孩子面色和呼吸,出现口唇发紫立即停止,同时要记录痰液性状变化,发现黄绿色或带血丝痰要及时就医。建议每天固定时间进行2-3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

六、日常管理与预防复发

日常管理也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的关键。儿童应避免吸入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并定期复查肺功能,遵循医嘱用药。

总之儿科护理要注重儿童特点,保持环境温暖湿润,采用分龄排痰法(婴儿轻拍背、幼儿游戏训练),少量多次喂水,监测呼吸和痰液变化,用玩具奖励提高配合度,避免强迫操作,定期复查肺功能。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小儿支气管炎排痰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