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尿毒症?3招按下暂停键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进展,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需要终身透析或肾移植。但只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就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止这一进程。以下三招,能帮糖尿病患者给肾脏“减压”,按下病情进展的“暂停键”。
第一招:强化血糖控制,守住 TIR>70% 的“安全线”
血糖波动是损害肾脏微血管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蛋白质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蛋白尿,这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要保护肾脏,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血糖,而“血糖时间在目标范围内(TIR)”是一个比单一血糖值更为关键的指标。
TIR指的是一天中血糖处于目标范围(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占比。研究表明,当TIR超过70%时,肾脏受损的风险会显著降低。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精细管理”:
1. 规律监测血糖:每天至少测量2~4次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的患者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TIR数值,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优化降糖方案: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例如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不仅能有效降糖,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3. 控制饮食与运动:减少精制糖和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餐后进行15~30分钟的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稳定血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血糖大幅波动。
第二招:严格血压管理,把好<130/80mmHg的“关卡”
高血压是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助推器”。血压升高会增加肾脏的滤过压力,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快速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要比普通人更严格,建议维持在<130/80mmHg。
实现这一目标,需从药物和生活方式两方面入手:
优先选择护肾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是首选,它们不仅能降压,还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限制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如香肠、火腿),烹饪时用香料代替部分盐。
控制体重与戒烟:超重会增加血压控制难度,建议通过低热量饮食和适度运动减轻体重;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肾脏缺血,必须严格戒烟。
第三招:积极血脂干预,稳住LDL-C<1.8mmol/L的“底线”
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导致肾脏血管粥样硬化,影响肾脏血流供应,加速肾功能恶化。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LDL-C的控制目标更为严格,建议<1.8mmol/L。
1. 干预措施包括:
合理用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降低LDL-C的核心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定期监测血脂和肝功能。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苹果),膳食纤维能帮助降低LDL-C。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高“好胆固醇”(HDL-C)水平,辅助调节血脂。
2. 居家血压测量:细节决定准确性
血压测量是血压管理的基础,掌握正确的居家测量技巧,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
测量时间:选择晨起空腹、排尿后、服药前进行测量,此时血压更接近基础水平;晚上睡前可再测一次,以观察血压波动情况。
固定体位:取坐位,背靠椅背,双脚平放地面,手臂自然伸直放在桌面上(与心脏同高)。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说话或使用手机。
操作规范:使用经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确保袖带大小适合上臂(袖带气囊覆盖80%上臂周径)。连续测量2次,每次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若两次测量差值超过5mmHg,需进行第三次测量,并取后两次的平均值。
记录与反馈:每次测量后,记录日期、时间和血压值,复诊时带给医生,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坚持做好血糖、血压、血脂的“三重管理”,就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止其发展为尿毒症。记住,肾脏的保护需要长期坚持,每一个达标的指标,都是在为肾功能“续命”。定期复查尿常规(观察尿蛋白)和肾功能(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才能让肾脏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