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房颤的中西医“双保险”——既稳心律,又防血栓

房颤的中西医“双保险”——既稳心律,又防血栓

罗红宇 长沙市洋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7月30日 27页 1989 海报 复制链接

心房颤动(简称 “房颤”)作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正悄然威胁着上亿人的健康。当心脏心房失去规律收缩,呈现出类似“抖动抹布” 的无序颤动时,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游走至脑血管,就可能引发脑卒中(中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极高。在对抗房颤的过程中,中西医联合的“双保险”策略——中药稳心复律与西药抗凝协同发力,为降低卒中风险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药稳心复律:调理本源,改善心脏机能

中医将房颤归为“心悸”“怔忡”的范畴,认为其发病根源在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以及脏腑功能紊乱。中药治疗并非针对单一症状,而是通过整体调理,从根源上改善心脏内环境,让心律逐渐恢复平稳。

经典方剂炙甘草汤在房颤治疗应用历史悠久,由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等组成,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功效。气血两虚致房颤患者服用,可补充心脏能量,缓解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现代中药制剂参松养心胶囊表现出色,含人参、麦冬、丹参、桑寄生等成分,能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临床显示,它可稳定心律,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轻胸闷、胸痛、失眠等伴随症状。

中药稳心复律的优势在于“慢调稳治”。它不像某些西药那样追求快速起效,而是通过多靶点作用于心脏及全身。比如,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状态;甘松则能抑制过度兴奋的心脏神经,调节心脏的自律性,让心跳更加规律。这种从整体上改善心脏功能和内环境的作用,特别适合慢性房颤患者进行长期调理,逐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不过,中药治疗房颤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类型房颤用药方案差异大。痰浊阻滞型用化痰通络方剂,如温胆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用活血化瘀药物,如血府逐瘀汤。所以,必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药,才能确保疗效,避免延误病情。

二、西药抗凝:精准出击,阻断血栓形成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主要 “元凶” 是血栓,而西药抗凝治疗能精准地阻断血栓形成的链条,是预防卒中的关键环节。血栓的形成与血液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在房颤状态下,心房的不规则颤动导致血流紊乱,血小板容易聚集,凝血因子被激活,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华法林是临床上应用已久的传统抗凝药,价格相对低廉。但使用华法林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通常要求将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这个范围既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又能减少出血的风险。如果INR值过低,抗凝效果不足,血栓风险依旧存在;如果INR值过高,则会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脑出血。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这些药物起效快,抗凝效果稳定,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安全性也相对较高,更适合老年患者、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以及无法定期监测INR的患者。

使用西药抗凝治疗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卒中风险评分(如CHA₂DS₂-VASc评分)、是否有出血病史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患者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等严重后果。

三、联合策略:优势互补,构筑卒中防护网

中药稳心复律与西药抗凝的联合使用,并非简单的药物叠加,而是通过优势互补,形成“1+1>2”的治疗效果,为房颤患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卒中防护网。

中药通过稳心复律,改善心脏的功能状态,减少房颤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从源头上降低血栓形成的基础。而西药抗凝则直接作用于凝血系统,阻断血栓形成的过程。二者协同作用,既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

联合治疗可减少药物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华法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配合仙鹤草、地榆等止血中药可降低出血可能。此外,抗凝药可能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辅以参松养心胶囊等益气养阴中药可缓解不适,提高治疗依从性。

联合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医生会结合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包括中西药选择、剂量和服药时间(建议间隔1~2小时)。患者应按时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结语

房颤虽危险,但通过中药稳心复律联合西药抗凝的"双保险"策略,可有效降低卒中风险。患者需保持信心,遵医嘱用药,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在中西医协同治疗下实现长期健康管理。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房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