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中风偏瘫不必慌·中医护理供妙方

中风偏瘫不必慌·中医护理供妙方

陈方玉 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59页 772 海报 复制链接

中风(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存活者中约75%遗留偏瘫等后遗症。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为核心,通过耳穴压豆与针灸疗法,在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一、中风偏瘫的中医病理机制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中风偏瘫属“痿证”范畴,核心病机为:气虚血瘀:元气亏虚推动无力,血行瘀滞脉络痹阻。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致肝阳暴亢,气血逆乱上冲脑络。痰瘀阻络:痰浊与瘀血互结,闭阻经络肢体失养。

2. 现代医学解析

脑组织缺血导致运动神经元损伤,皮质脊髓束传导障碍。肌张力异常(痉挛期/弛缓期)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神经可塑性关键期(发病后3-6个月)需积极干预。

二、什么是耳穴压豆?

1. 原理

《黄帝内经》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犹如倒置的胎儿,分布着93个国际标准化穴位,对应全身脏腑器官。当人体出现病理状态时,耳廓相应区域会出现压痛敏感、血管充盈或皮肤电阻变化。通过刺激这些“反应点”,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中医认为,中风后肢体活动障碍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标实”指风、火、痰、瘀阻塞经络。耳穴压豆通过刺激相关穴位,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1). 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刺激肢体对应区域的耳穴(如“肩”、“肘”、“膝”等),有助于疏通被瘀血、痰浊阻滞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到患侧肢体,改善局部营养。

2). 调节脏腑功能,补益肝肾:刺激“肝”、“肾”、“脾”等穴,有助于补益肝肾精血、健脾益气,从“本”上改善身体虚弱的状态,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3). 镇静安神,缓解痉挛:刺激“神门”、“皮质下”等穴,有助于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缓解中风后常见的焦虑、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

4). 缓解疼痛麻木:对于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刺激相关穴位有助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5).提高康复积极性: 持续温和的刺激,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肢的感知觉,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和依从性。

2.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材料选择:优先使用王不留行籽,其活血通经功效可增强刺激效应;

准备材料:75%酒精棉片、消毒干棉球/棉签、王不留行籽贴片(或磁珠贴片、菜籽贴等)。

清洁消毒:操作者洗净双手。用酒精棉片轻轻擦拭耳廓需要贴压的区域及周边皮肤(注意避开耳道口),自然风干或用消毒干棉球擦干。

按压刺激:按照医生指导的频率和力度进行按压。按压时用指腹(拇指或食指),垂直按压在籽粒上,以感觉局部酸、麻、胀、热(得气感)为度),时机(如餐前、睡前、不适时)。避免过度用力造成皮肤破损或疼痛。

 禁忌症(禁止操作);

耳廓存在急性炎症、感染、冻疮溃烂未愈。皮肤有破损、溃疡、糜烂、开放性伤口。严重皮肤病、肿瘤:严重器质性疾病与危重状态、 严重心脏病  、严重出血性疾者。极度虚弱、衰竭状态 、 精神疾病发作期无法配合者\孕妇

疗程设计:双耳交替贴压,每侧保留3~7天,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30秒。

三、针灸护理疗法

1. 针灸作用机制

促进神经再生:刺激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提升3倍。调节肌张力:通过脊髓水平抑制α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改善脑循环:增加病灶区血流量(rCBF上升18-25%)。

2. 应用方案

(1)分期疗法原则

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遵循分期施治原则:在软瘫期(发病1-2周)以醒脑开窍、激发经气为主,重点选取水沟、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入痉挛期(3-4周)后转为缓解肌张力、舒筋活络的治疗策略,主要刺激阳陵泉、丘墟、太冲等穴位。至恢复期(5周后)则着重强化功能重建,选用曲池、合谷、环跳、悬钟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2)特色针法

头针疗法:选穴: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旁1线(足运感区)。手法:快速捻转(200转/分),留针30分钟。

电针疗法:参数设置:疏密波(2/15Hz),强度以肌肉微颤为度。疗程: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

(3)注意事项

避免在水肿急性期针刺患肢(发病72小时内)。痉挛性瘫痪禁用强刺激手法(如提插捻转)。糖尿病患者需加强穴位消毒(酒精浓度>75%)。

四、综合护理方案:1+1>2的康复效应

1. 耳穴压豆+针灸协同应用

疗程设计:连续治疗6周,每周休息1天

2. 家庭护理延伸

持续刺激:对配耳穴模具精准贴穴。及时复诊调穴。

穴位按摩:每日按压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各3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度)

功能锻炼:结合Bobath技术进行桥式运动、上肢抬举训练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风偏瘫中医护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