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溶血探秘:破解贫血的另一面
老年模式

溶血探秘:破解贫血的另一面

何丽红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年11月05日 34页 1344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我们身体的微观世界里,一场悄无声息的 “战争” 可能正在上演,它就是溶血。很多人对贫血有所耳闻,却不知道溶血与贫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溶血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什么是溶血

简单来说,溶血就是红细胞 “非正常死亡”。红细胞,作为我们身体里忙碌的 “氧气快递员”,正常情况下,它们在血液中欢快地游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保障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正常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有 120 天,就像一辆精心保养的汽车,可以稳定地行驶一段时间。然而,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会大幅缩短,提前 “报废”,这就是溶血发生了。

二、溶血是如何发生的

1.红细胞自身 “不给力”

有些红细胞从 “出生” 就带有缺陷。比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存在问题,就像汽车的车身结构有缺陷,原本圆润的红细胞变成了球形,变形能力变差,在通过脾脏等 “狭窄通道” 时,很容易被卡住并遭到破坏。还有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红细胞内的这种酶活性不足,当遇到一些氧化应激,比如吃了蚕豆或者服用了某些药物后,红细胞就像失去了抗氧化的 “盾牌”,容易被氧化损伤,进而发生溶血。

2.外界因素 “太凶狠”

免疫因素是导致溶血的常见外界 “黑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就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敌我不分”,把自己的红细胞当成了外来的 “侵略者”,产生抗体对红细胞进行攻击。就好像自己国家的军队误把本国百姓当成敌人进行攻击一样。打个比方,妈妈是 O 型血,爸爸是 A、B 或 AB 型血,宝宝有可能遗传爸爸的血型抗原,这些抗原进入妈妈体内后,会刺激妈妈产生抗体,抗体再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的红细胞,这就是新生儿 ABO 溶血的常见机制。

除了免疫因素,物理化学损伤也会让红细胞 “受伤”。比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长时间行军时,足底微血管反复受到挤压,红细胞通过狭窄血管时,就像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行驶,剪切力增加,导致红细胞膜破裂。一些化学毒物,如苯肼、砷化氢等,它们如同红细胞的 “毒药”,进入体内后通过氧化应激或直接损伤红细胞膜,导致溶血。还有一些药物,像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能会诱导免疫介导的溶血,或者通过半抗原机制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引发免疫系统的攻击。

三、如何发现溶血

当怀疑有溶血发生时,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首先,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通过血常规可以发现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的迹象,同时还能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有异常,比如是否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另外,溶血相关的特殊检查,如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可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对于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常重要。还有一些其他的检查,如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能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溶血的原因。

四、面对溶血,该怎么办

治疗溶血,关键是要 “对症下药”。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糖皮质激素常常被用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就像给失控的免疫系统 “踩刹车”,减少对红细胞的攻击。严重溶血导致贫血、休克时,可能需要输注洗涤红细胞来纠正贫血,但要注意避免输入含血浆成分,以免加重溶血。对于一些难治性的溶血,可能还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抗体的产生。

在生活中,对于有溶血风险的人群,比如有地中海贫血家族史者、自身免疫病患者等,要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溶血相关指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要尽量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溶血的因素,如避免食用蚕豆(对于葡萄糖 - 6 -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谨慎使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等。

溶血,虽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医学词汇,但它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了解溶血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对溶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面对可能的健康问题时,能够多一份了解,多一份从容。让我们一起关注血液健康,为身体的 “生命之河” 保驾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贫血溶血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