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护胃中医之道
“十人九胃”,这句俗语道尽了胃部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在秋冬季节,气温骤降、饮食结构改变,慢性胃炎更是进入高发期,频繁发作的胃痛、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肝脾胃病科王春杰主任医师指出,慢性胃炎的防治需遵循“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的原则,尤其在秋冬季节,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与科学养护,能有效降低发作频率、缓解不适症状。

为何秋冬季节慢性胃炎更容易发作?从中医角度来看,秋冬气候寒凉,“寒邪易犯胃”,寒性收引会导致胃部气血运行不畅,胃气阻滞,进而引发疼痛;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冬季人们偏好辛辣、温热的食物,如火锅、烧烤等,且运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再加上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主要病因)在低温环境下更易活跃,多重因素叠加,使得慢性浅表性胃炎等类型在冬季发病率达到峰值。
中医辨证治疗:对症用药是关键
王春杰主任医师强调,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核心在于“辨证施治”,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以及病史资料,明确证型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切不可盲目用药。无论选择何种药物,都需在专业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后再用药,避免因盲目用药延误病情。
冬季中医养护:从饮食、运动、情绪调节入手
秋冬季节是慢性胃炎养护的关键时期,除了药物治疗,科学的日常养护能有效减少发作,促进胃部功能恢复。王春杰主任医师给出以下几点养护建议:
饮食养护:清淡、定时、七分饱
控制食量: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尤其是晚餐,避免过量进食增加胃部负担。冬季人们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过饱饮食易导致食物积滞,引发腹胀、胃痛。
饮食宜温、宜淡、宜慢:秋冬气候寒凉,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水果、冷饮),以防寒邪伤胃;饮食以清淡、质软、易消化为主,如粥、烂面条、蒸蛋等,避免辛辣、肥甘、过咸、过酸的食物,以及浓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进食时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减轻胃部消化压力,同时促进唾液分泌,帮助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运动:激活脾胃气血适
当运动:冬季虽寒冷,但仍需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胃部气血循环,缓解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在空腹或饱餐后立即运动。
情绪调节:疏肝理气护脾胃
中医认为“肝木克脾土”,情绪不畅、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腹胀等症状加重。秋冬季节光照减少,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需注意调节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与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抑郁的情绪中,从“疏肝”入手,间接保护脾胃健康。
三分治七分养,远离秋冬胃不适
慢性胃炎虽易反复发作,但并非不可防治。王春杰主任医师强调,秋冬季节防治慢性胃炎,需以“辨证施治”为治疗核心,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以“科学养护”为基础,从饮食、运动、按摩、情绪等多方面入手,减少诱发因素;再结合温和的食疗方辅助调理,就能有效降低发作频率,改善胃部功能。
慢性胃炎的防治是一个长期过程,“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只有远离不良生活习惯,坚持科学的中医防治方法,才能让胃部在秋冬季节也能保持健康状态,远离胃痛、腹胀等不适困扰。
秋冬食疗方
红枣小米粥——益气养胃
材料:红枣10枚,小米100克。
功效:这款粥品温和易消化,适合脾胃气虚、食欲不振、乏力的患者,尤其适合作为早餐或晚餐,长期食用能增强脾胃功能。
消食化积茶——行气消积
材料:陈皮10克,山楂10克,麦芽20克。
功效:这款茶饮适合秋冬饮食油腻、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的患者,能促进食物消化,缓解腹胀不适。
穴位按摩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是胃经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能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2分钟,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日可按摩2-3次。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是脾经的合穴,能健脾利湿、和胃止痛。按揉方法与足三里穴类似,每次1-2分钟,有助于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乏力。

常见证型与中成药选择
寒邪犯胃型:表现为胃部冷痛、喜温喜按,遇寒加重,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泛吐清水。可选用温胃舒颗粒,或用干姜温胃茶。
脾胃虚寒型:症状为胃部隐隐作痛、反复发作,空腹时疼痛更明显,进食后缓解,同时伴有乏力、怕冷、大便稀溏。适合使用小建中颗粒(或胶囊)。
肝气犯胃型:多因情绪不畅引发,表现为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嘈杂反酸,疼痛常随情绪波动加重。可选用左金丸或气滞胃痛颗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