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停在哪,病发在哪!
中医有一句俗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盛夏湿热缠上身,堵气血、抑阳气,还会悄悄藏进脏腑。到了秋天,它就趁势作乱:困脾胃让人累,扰肺部使人咳,犯心脉致心悸。
若任由暑湿盘踞,秋冬身体必虚。夏季除湿热试试这些方法。
一动
夏天暑湿交织,体内很容易积滞湿气,让人觉得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多运动帮助激发人体阳气、促进代谢,还能导引疏通经络。
二揉
要想祛湿,首先要将水液运化的通道疏通,其次要将脾胃的功能健运起来。所以祛湿基本处方的两个穴位,一个负责通调水道,一个负责健脾化湿。
水分穴 肚脐上方一拇指宽,就是水分穴,主要用于通调水道。
手指四指并拢放于水分穴,用振颤的手法按摩,坚持30-60秒。可以让大小肠蠕动分开,恢复它们分清降浊的功能,还能帮助控制血糖。
阴陵泉穴 找到小腿的迎面骨,从下向上推,推到迎面骨拐弯处,就是阴陵泉。主要负责健脾化湿。
但按揉时,不能只按阴陵泉一个穴位,而是点揉从三阴交到阴陵泉这一段经络,每天10-20次。如果摸到有条索筋结的位置,说明有代谢的问题,可以着重用弹拨的方式按揉,每天弹拨50次。
两喝
两种茶饮可交替配合饮用,如茯苓薏莲茶与藿佩陈皮茶,加强祛湿效果;茯苓薏莲茶与菊花佩兰茶,解表清里,内外兼治。
茯苓薏莲茶
配方:茯苓、薏苡仁、莲子。
做法:材料洗净后浸泡10分钟,开火煮沸15分钟,取清汤分次代茶饮。
功效:茯苓健脾利湿,薏苡仁渗湿健脾,莲子养心安神。适用于脾虚湿重导致的困倦、食欲缺乏、烦躁。
藿佩陈皮茶
配方:藿香、佩兰、陈皮。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3杯。
功效:藿香解暑化湿,佩兰清热和中,陈皮理气健脾,适合湿热内蕴、口黏苔腻、水肿痰多者。脾胃虚寒者需减少用量。
五不做
不少日常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添湿”。祛湿养生,得先从纠正这些习惯开始:
不要偏爱肥甘厚味
像肥肉、油炸食品、甜食、麻辣火锅这类辛辣油腻、甜腻的精细或重味食物,吃多了会促使湿气生成并在体内滞留。
不贪吃生冷
常吃生冷食物、饮酒且饮食没规律的人,更容易使湿气在体内停留。
不忘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
湿邪从体表侵入后,与体内湿气结合,会让痰湿困阻的症状加重。所以洗澡或淋雨后,要及时把身体包括脚部彻底擦干,头发也要吹干,别湿着头发就睡觉。
不要久坐不动
不爱运动的人,常常会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动,体内湿气就越多。
不要熬夜
熬夜刷手机,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造成体内湿气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