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 “闹脾气”?中西医来 “安抚”
生活中,很多人有过肚子突然剧痛,尤其右下腹,怀疑阑尾出问题的经历。阑尾是长在盲肠末端的"小尾巴",平时无症状,一旦被粪石、细菌堵塞就会发炎,即阑尾炎。对付这一常见急症,将西医的快速控制与中医的调理疏导相结合,既能及时缓解痛苦,又能降低复发风险,如同给"闹脾气"的阑尾双管齐下"做思想工作"。
一、阑尾"闹脾气"的根源:粪石堵塞+细菌作乱
阑尾是细长盲管,管腔狭窄、末端封闭,被"杂物"堵住就会有麻烦。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是粪石,即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凝结成的硬块,随肠道蠕动进入阑尾后无法排出,如同下水道被石子堵住,致使阑尾腔内分泌物积聚。
堵塞使阑尾腔内压力升高、血液流通受阻,肠道内细菌(如大肠杆菌)趁机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先是阑尾黏膜充血水肿,接着炎症蔓延至肌层,严重时阑尾会化脓、坏死甚至穿孔。这就是阑尾炎发作时,疼痛从肚脐周围转移到右下腹,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的原因,这些都是阑尾"抗议"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和便秘者更易患阑尾炎。年轻人肠道蠕动活跃,粪石易入阑尾;便秘者粪便停留时间长,粪石形成概率高。此外,阑尾先天畸形(如管腔细长、过度弯曲)会增加堵塞风险,引发阑尾炎。
二、西医"快刀斩乱麻":控制感染或手术根治
面对急性阑尾炎,西医的处理原则是"快速平息战火",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方案。
症状轻的单纯性阑尾炎(疼痛局限、无高热、感染不重),可先用头孢类等抗生素静滴控炎,密切观察体温和腹痛。若症状缓解、血检正常,可改口服药巩固,但约有20%患者半年到一年内可能复发。
轻症单纯性阑尾炎(痛局限、无高热、感染轻),可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控炎,观察体温腹痛。好转后改口服药,但约20%半年至一年内或复发。
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急则治标",能在短时间内阻止阑尾炎症恶化,尤其对可能穿孔的急症,手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但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胀、肠道功能恢复慢等问题,这就需要中医调理来"接力"。
三、中医"理气通腑":缓解不适,降低复发
中医认为,阑尾炎属于"肠痈"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气机阻滞、湿热内蕴所致。治疗的核心是"通腑泄热、理气止痛",通过调理肠道功能,帮助阑尾"消气降火"。
急性期方剂:
大黄牡丹汤(大黄12g、牡丹皮9g、桃仁12g、芒硝9g、冬瓜子30g)
红藤煎(红藤30g、紫花地丁15g、败酱草30g、大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急性期,若患者不宜手术或在等待手术时,可采用中药灌肠或口服方剂(如大黄牡丹汤)。方中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促肠道蠕动,助排粪便与毒素;丹皮、桃仁活血化瘀,减轻阑尾充血水肿;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辅助控制感染。该方法可减轻腹痛、腹胀,为手术创造条件。
慢性期方剂: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30g、附子6g、败酱草15g)
四逆散加减(柴胡9g、白芍12g、枳实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对于保守治疗成功或术后恢复期的患者,中医调理能降低复发风险。比如,用针灸刺激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可调节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服用四磨汤、香砂六君子汤等中成药,能理气健脾,避免肠道气机不畅再次引发阑尾堵塞。
外治法:
金黄散外敷:取适量金黄散用醋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疼痛处
大蒜芒硝糊:大蒜30g、芒硝30g捣烂外敷,每日1次
中医特别强调"饮食调理":发病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米粥、菜汤;恢复期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物,保持大便通畅——这就像给肠道"减负",让阑尾处于"平和状态",减少"闹脾气"的机会。
四、中西医结合:标本兼顾更安心
对付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有“1+1>2”的效果。例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配合中药灌肠缓解腹胀腹痛,既免手术创伤,又能经中医调理减少复发;术后患者服用中药、接受针灸,可加快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肠粘连风险。
需注意,中西医结合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阑尾穿孔、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时,须优先手术,中医仅作辅助;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单纯中药调理难根治,建议炎症稳定后手术切除,以防急性发作危及生命。
阑尾"闹脾气"不可轻视,及时就医很关键。西医可快速控制急症,中医能理气通腑调理,二者结合既能解急又能改善肠道功能。无论选哪种治疗方式,保持健康饮食、避免便秘才是让阑尾安分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