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糖尿病检验全知道,精准把控健康防线

糖尿病检验全知道,精准把控健康防线

何小红 兴文县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03日 16页 1006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正在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高血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长期控制不佳,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引发各种并发症。好消息是,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我们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精准把控健康防线,守护甜蜜生活。

为什么要进行糖尿病相关检查?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患上了糖尿病。等到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时,往往病情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因此,定期进行糖尿病相关检查,对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侦察兵”:血糖检测

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它就像一位“侦察兵”,能够迅速反映人体内的血糖水平。

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这是最常用的血糖检测项目之一。在空腹状态下(通常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空腹血糖是评估基础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

正常值:<6.1 mmol/L

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6.1-7.0 mmol/L

糖尿病:≥7.0 mmol/L

2.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Glucose, 2hPG): 在餐后2小时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餐后血糖能够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

正常值:<7.8 mmol/L

糖耐量异常(糖耐量减低):7.8-11.1 mmol/L

糖尿病:≥11.1 mmol/L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不能仅凭一次血糖检测结果。通常需要两次或以上不同时间的血糖检测结果都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才能确诊。

血糖的“长期管家”: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葡萄糖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就越高。

糖化血红蛋白就像一位“长期管家”,能够客观地反映血糖的整体控制情况,避免了因短期饮食或情绪波动导致的血糖异常对诊断的干扰。

正常值:<6.5%

糖尿病:≥6.5%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功能“探秘者”:胰岛素和C肽检测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能够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C肽是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它与胰岛素以等摩尔的比例释放。

胰岛素和C肽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胰岛功能,评估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区分糖尿病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胰岛素检测: 可以检测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通过观察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

C肽检测: 由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会干扰胰岛素检测结果,C肽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和C肽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血糖水平综合判断。

如何选择合适的糖尿病检查项目?

选择合适的糖尿病检查项目,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高危人群包括: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史。

疑似糖尿病患者: 如果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或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应定期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和C肽检测,以评估血糖控制情况和胰岛功能,指导治疗。

温馨提示:

进行血糖检测前,应遵循医嘱,注意饮食和用药。

检测结果应由医生进行解读,切勿自行判断和处理。

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

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我们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精准把控健康防线,守护甜蜜生活。让我们一起关注血糖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威胁!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