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护理脑梗死患者?这篇文章告诉你
脑梗死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针对脑梗死,科学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的康复尤为关键。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护理脑梗死患者呢?以下护理内容和要点希望大家了解。
一、学会识别,尽早就医治疗
脑梗死是因脑血管突发闭塞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病情进展十分快速且凶险,而掌握疾病识别方法,尽早接受救治,能够减少患者脑细胞损伤,降低致残、致死率。识别脑梗死的典型症状,一般常见的有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突发性面瘫、平衡失调等,部分患者可伴随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当自己或发现他人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早就诊抢救。
二、急性期护理,尽快稳定病情
脑梗死急性期,一般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家属在照护护理中,每隔2h帮助患者翻身一次,同时保持皮肤和衣物清洁干燥,有效预防压疮,必要时需要使用气垫床。处于昏迷状态或意识障碍者,家属应确保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帮助清理口腔分泌物,以免误吸呕吐物。将床头抬高30°左右,有助于预防颅内压升高。
三、饮食管理,提供营养支持
脑梗死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自身饮食,首先,控制盐分摄入非常关键。过量的盐分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负担。因此,应避免食用高盐食物,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3g以内。限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脂肪摄入量,烹饪中尽可能少用动物油,以降低胆固醇摄入。尽可能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新鲜蔬菜等,为患者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免疫力,同时促进神经细胞修复。
四、合理用药,严格遵照医嘱
脑梗死治疗一般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抗凝类药物能够抑制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以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复发风险。另外,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以防止血栓的形成。所以,脑梗死患者需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者部分患者也需要服用降压药物等等,遵照医生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方法服药。同时,留意用药后自身异常反应,如口腔牙龈出血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五、生活护理,促进身体康复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注重日常照护与管理,能够保障患者健康与安全,促进病情康复。脑梗死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尽可能自主完成穿衣、洗漱等动作,家属在必要时给予协助。长期卧床患者,家属照护时注意每2h翻身一次,对骨突处,如足跟、骶尾部进行按摩,同时保持闯入平整干燥,预防压疮发生。经常轻拍患者背部,有助于预防坠积性肺炎。对居家环境进行改良,移除门槛、杂物等障碍物,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不刺眼,将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处,浴室、厕所加装扶手架,地面铺防滑垫等等,预防跌倒发生。另外,脑梗死患者应选择穿软底防滑鞋,同时保证尺码;活动时确保有家属陪同,避免单独下床或外出。鼓励和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如穿衣、吃饭、如厕等,给予充足时间,切勿催促。
六、康复训练,恢复各项功能
脑梗死患者可存在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后遗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促进各项机体功能的恢复,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存在运动障碍者,首先应进行行走训练,起步缓慢,先抬一足跟部,重心平稳转移,再让另一足跟落地,避免跨步过大。训练过程中,家属应给予搀扶和协助,之后逐步过渡到扶墙行走、独立行走等。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尝试进行双手交替拍球、捡豆子等,锻炼手部协调能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存在语言功能障碍者,需要语言训练,初期进行口腔操,进行噘嘴、鼓腮、龇牙等动作,之后开展发音练习,从单音节(“啊”、“哦”)开始,逐步过渡到词语、短句,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除了以上护理要点以外,脑梗死患者因疾病和后遗症影响,往往可能经历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作为家属好友,给予患者关怀与理解,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尽可能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总而言之,护理是脑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属和患者都应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更好地促进身体心理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