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脂肪肝怎么办?中医帮你调理肝脏

脂肪肝怎么办?中医帮你调理肝脏

刘月莲 达州市达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11月27日 11页 8824 海报 复制链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脂肪肝在初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一旦病情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脂肪肝的预防与调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从脂肪肝的基本知识出发,结合中医辨证理念,探讨中医如何帮助调理肝脏,改善脂肪肝状态。 

一、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过高,超过肝重的5%或肝组织中有超过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根据病因,脂肪肝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最高,且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脂肪肝在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疲乏、右上腹隐痛或肝区不适。若不加以重视,长期发展可能会引发脂肪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

二、中医如何看待脂肪肝?

中医学中并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临床多归属为“肝痞”、“胁痛”、“痰饮”、“积聚”等范畴。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脾失健运”、“肝郁气滞”、“湿热内蕴”、“痰浊中阻”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人的高脂饮食、情志不畅、缺乏运动、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进一步影响肝气疏泄,从而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脂浊停聚于肝,日久则形成“肝痞”或“痰饮积聚”之证。中医强调脾为生痰之源,肝为疏泄之主,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化为痰湿,而肝郁气滞又妨碍气机升降,痰浊湿热内结于肝,便易形成脂肪肝。

三、中医调理脂肪肝的基本原则

中医调理脂肪肝的核心理念是“调脾化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体质和证型进行个性化治疗。

调脾化湿: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导致水湿内生、痰浊中阻,加重脂肪肝病情。因此,健脾利湿是治疗的基础,常用药物如茯苓、白术、薏苡仁、陈皮等。

疏肝理气: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胆汁分泌异常,脂肪代谢紊乱。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香附、郁金等可以调畅气机,促进脂代谢。

活血化瘀:脂肪肝后期可见瘀血阻滞肝络,故需活血通络,如丹参、赤芍、桃仁等有助于改善肝血流、防止病变进展。

四、中医证型分析与调理对策

脾虚痰湿型:常见于饮食不节、嗜甜腻之人。症见体倦乏力、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治宜健脾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郁气滞型:多见于情志不畅者。症见胸胁胀满、情绪抑郁、纳呆、口苦、舌质淡红。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湿热内蕴型:偏于内热体质者,表现为口苦口黏、纳差、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宜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加减。

血瘀阻络型:多为病久不愈或合并肥胖者,表现为肝区刺痛、舌质紫暗、脉涩。治以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五、中医外治与生活方式调养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还重视外治法在脂肪肝的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如针灸可选肝俞、脾俞、太冲、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调和肝脾、改善代谢;拔罐、刮痧亦可用于疏通经络、祛湿散瘀。

生活调养方面,强调起居有节、饮食调养、情志调畅、适当锻炼。饮食应低脂、低糖、高纤维,忌油腻、酒精、辛辣刺激;建议多食用粗粮、绿叶蔬菜、豆制品、燕麦等;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有助于疏肝解郁、强健脾胃。

总结与建议 

脂肪肝虽是常见慢性疾病,但其隐匿性强、进展性快,不容忽视。中医药在脂肪肝的调理与预防中展现出良好的潜力,通过辨证施治、多维度调节肝脏功能及全身代谢,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延缓病变。

患者应坚持长期、规律的调理方式,配合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疏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中西医优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调理”,方能有效控制脂肪肝发展,保护肝脏健康,守住身体的“化工厂”平衡与活力。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脂肪肝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