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小科普: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医学检验,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法,对从人体采集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组织等生物样本进行检测,从而获取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预后判断以及健康体检相关的各种信息。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① 疾病诊断的“火眼金睛”:许多疾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医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发现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例如,血糖检测可以诊断糖尿病,癌细胞标志物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
② 病情监测的“晴雨表”:对于已确诊的疾病,医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发展趋势,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血常规可以反映感染情况,肝肾功能可以评估药物对器官的影响。
③ 健康体检的“指南针”:定期进行医学检验,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④ 治疗指导的“导航仪”:一些检验结果,如病原体的药敏试验,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治疗。
我们常做的那些检查
医学检验的种类繁多,我们日常接触到最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常规:这是最常见的检验之一,主要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及形态。通过血常规,可以评估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白血病等。
血生化检验:检测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这些指标能反映身体代谢、器官功能等状况。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血液的凝血机制,对于评估出血风险、监测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血型和交叉配血:为输血提供安全保障。
2.临床尿液检验:
尿常规: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糖、酮体、胆红素等。尿常规是筛查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胆疾病的重要手段。
尿沉渣镜检:进一步分析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
3.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从血液、尿液、痰液、伤口分泌物等生物样本中分离出细菌,并检测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用药。
病毒检测:检测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新冠病毒等。
寄生虫检查:通过粪便等标本检查是否存在寄生虫。
4.临床免疫学检验: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或抗原,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测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某些物质,辅助诊断和监测肿瘤。
5.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
核酸检测(PCR):利用基因扩增技术,检测样本中的DNA或RNA,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HPV)、遗传性疾病、肿瘤基因突变等的诊断。
基因测序:用于更深入地了解基因信息,如遗传病的筛查、基因突变分析等。
医学检验前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检者在检验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注意一些事项:
1.明确检验目的
清楚医生为何安排此项检查,这有助于你在采集标本时提供准确的信息。
2.遵医嘱空腹
适用范围:很多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等)的检测都需要空腹。
具体要求:通常要求在采血前禁食8-12小时,期间只可饮用白开水。
注意事项: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结果。
3.正确采集其他标本
尿液标本:一般建议采集晨起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女性应避免在经期采集。
粪便标本:采集时注意避免污染尿液和卫生纸,根据检验项目要求选择采集部位和时间。
其他体液或分泌物: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进行采集,注意无菌操作。
4.告知正在使用的药物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如抗生素、激素、铁剂等。务必告知医生或检验人员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
5.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影响指标: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可能导致某些指标(如血糖、心肌酶等)升高。
建议:在进行采血等检查前,应安静休息10-15分钟。
6.标记清晰
标本信息:确保标本容器上清晰地标记了姓名、就诊号、采集时间等必要信息。
检验申请单:仔细核对检验申请单上的项目是否与医嘱一致。
7.保持冷静与耐心
配合医护:在采集标本过程中,请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及时沟通。
不必过度紧张:大部分标本采集过程是安全、无痛的,不必过度紧张。
总结
医学检验是我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病情的重要帮手。掌握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配合医生的指导,关注检验前的注意事项,不仅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能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