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显微镜”:微生物检验不神秘
提及食品安全,不少人会联想到细菌和霉菌等看不见的微生物,而微生物检验就像守护食品安全的“显微镜”,默默排查风险。《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4789系列)明确指出,微生物检验是评估食品卫生质量的核心手段,能及时发现致病菌污染、腐败菌超标等问题——根据《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数据显示,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占比高达31.6%,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由此可见,揭开微生物检验的神秘面纱,掌握这些关键指标,就是解锁食品“健康密码”的重要钥匙。
一、先搞懂:微生物检验看什么?3个核心指标最关键
很多人以为微生物检验仅查“是否有细菌”,实则它是场“精准筛查”,聚焦3类核心指标,对应不同安全风险。
1.菌落总数:判断食品“新鲜度”的“晴雨表”
菌落总数指1克或1毫升食品中,在特定条件下生长的细菌数量,它就像食品的“新鲜度计数器”——新鲜刚生产的食品,菌落总数处于较低水平,若存放不当,细菌大量繁殖,菌落总数会显著上升,这时食品可能出现变质现象。不过要注意,菌落总数超标的食品不一定“有毒”,但意味着生产过程卫生控制不足(如原料污染、加工器具未消毒),或储存运输不当,后续变质速度会更快,还可能伴随致病菌滋生风险。在食品安全微生物检验中,各类食品都设定了菌落总数的安全标准,一旦食品中的菌落总数超出限定值,就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2.致病菌:食品安全的“红线指标”,一点都不能有
如果说菌落总数是“新鲜度预警”,致病菌则是食品安全的“生死线”。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易污染鸡蛋、肉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易在剩菜、糕点中产生毒素)、李斯特菌(多见于冷藏乳制品、即食食品)等,这些细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可能引发呕吐、腹泻甚至休克,对老人、儿童等人群风险更高。预包装食品对致病菌有着严苛的管控标准,像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都不允许出现;例如即食鸡胸肉中检出微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即判定为严重安全隐患,禁止食用。
3.霉菌和酵母菌:警惕“看不见的霉斑”
霉菌和酵母菌虽不像致病菌那样“急性致病”,但可能产生对肝脏有损害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且这类毒素即使高温加热也难以破坏。它们多在潮湿环境下滋生,常见于谷物、坚果、面包等食品中。很多人以为“没看到霉斑就安全”,但实际上霉菌在肉眼可见前,可能已在食品内部繁殖并产生毒素,这也是为何国家标准对不同食品的霉菌数量都有明确要求,以及微生物检验需要“显微镜排查”的重要原因。
二、学方法:看懂检验指标,科学选购食品
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核心指标,我们在选购食品时,就能通过“看、查、存”三步,把好安全关:选购预包装食品,先确认标签“执行标准”和“生产许可证号”,保证微生物检验达标;再留意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临近保质期的食品需关注储存条件,冷藏食品要确保冷柜存放。对于散装食品,则选有防尘遮盖、标注制作日期的,避免购买无防护的裸露食品,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即便没有专业设备,也能用“看、闻、摸”辨别食品微生物风险,如牛奶分层、异味,面包长霉,熟肉发黏发酸,即便未过期也不可食用;尤其银耳、泡发木耳,室温泡发易滋生致命椰酵假单胞菌,建议冷水短时间泡发,随泡随用,切勿隔夜。食品到家后,需分类存放,冷藏食品(0-4℃)、冷冻食品(-18℃以下)及时入冰箱,干货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若大米有霉味,整袋丢弃,防止黄曲霉素扩散。
三、避误区:这些“微生物认知”要纠正
最后,澄清两个常见误区:一是“杀菌食品就绝对安全”,比如超高温灭菌奶虽杀灭了大部分细菌,但开封后若不及时饮用,仍会被空气中的细菌污染,建议开封后24小时内喝完;二是“天然食品无微生物风险”,比如新鲜水果表面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尤其是表皮有破损时),食用前需彻底清洗,避免生食风险。
微生物检验虽藏在“显微镜”后,但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就能在选购和食用食品时,多一份理性判断,少一份安全顾虑,真正让“食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