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孩子感冒,用药有“红线”
老年模式

孩子感冒,用药有“红线”

梁彬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5年11月05日 35页 2294 海报 复制链接

儿童感冒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中的数据,我国儿童每年平均发生普通感冒6-8次,其中学龄前儿童年均发病可达8-10次,显著高于学龄期及成人水平。然而,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常因缺乏专业知识陷入误区。《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其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不当用药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儿童感冒用药的“红线”,规避用药风险,对保障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一、警惕禁忌成分:这些药物儿童绝不能用

在儿童感冒用药中,部分成分存在明确风险,是绝对或相对禁忌,家长务必警惕。

含金刚烷胺的抗病毒药是典型禁忌。因缺乏1岁以下婴儿使用的安全性数据,且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全,此类药物仅适用于1岁以上儿童。同时,它还可能引发儿童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含伪麻黄碱的减充血剂也需谨慎。由于儿童对此成分敏感性高,易出现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2岁以下禁用,2-6岁需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剂量和时长,且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含可待因的镇咳药同样是“禁区”。作为管制类精神药品,其具有成瘾性,严禁用于18岁以下儿童。儿童对可待因代谢差异大,可能转化为吗啡,引发呼吸抑制等严重后果。建议选用右美沙芬(2岁以下禁用),并遵医嘱使用。

二、精准剂量计算:拒绝“凭经验”用药

儿童感冒用药剂量需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准计算,家长不能“凭经验”随意增减剂量,也不能直接按照成人剂量减半给孩子使用,否则可能导致药物剂量不足,影响治疗效果,或剂量过大,引发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体重和年龄计算法,其中体重计算法更精准,公式为儿童用药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60kg),但此公式仅为基础参考,具体剂量还需结合药物说明书和儿童的实际病情调整。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童感冒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其常规剂量为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服用1次,24小时内服用不超过4次。若孩子体重为10kg,每次用药剂量则为100-150mg,家长需根据所购药物的规格(如每毫升含对乙酰氨基酚多少毫克),计算出准确的服用体积,避免因剂量计算错误导致用药风险。

年龄计算法适用于无法准确测量体重的婴幼儿,常用的公式有Fried公式(婴儿剂量=成人剂量×婴儿月龄÷150)和Young公式(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年龄÷(儿童年龄+12)),但这些公式的误差相对较大,仅作为临时参考,后续仍需根据体重重新核算剂量。

在计算和服用药物时,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使用药物说明书中推荐的、适合儿童的剂量单位,如毫克(mg)、毫升(ml)等,避免使用“一勺”“半袋”等模糊表述,可使用药物自带的专用量杯、量勺或注射器(去掉针头)准确量取液体药物。其次,不要随意给孩子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用药时间,若孩子用药后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过量用药损伤孩子的肝肾功能。

三、牢记注意事项:细节处规避用药风险

除了明确禁忌成分和精准计算剂量外,家长给孩子用感冒药时,还需牢记以下要点:

避免重复用药:复方感冒药成分复杂,如同时服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易引发肝损伤。用药前应细读说明书,症状单一可选成分单一的药物,如发热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鼻塞流涕选生理盐水滴鼻剂。

把控用药时间和疗程:儿童感冒多为病毒性,5-7天可自愈,用药以缓解症状为主。若用药3天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出现新症状,需及时就医。同时,严格按说明书规定频次用药,防止药物蓄积。

重视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孩子体质不同,用药反应各异。首次使用新药要密切观察,出现过敏等异常立即停药就医。此外,提前了解药物可能引发的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做好相应护理,如孩子服用含马来酸氯苯那敏药物后避免剧烈活动。

儿童感冒用药容不得半点疏忽,家长应主动学习用药知识,严守规范,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人士,科学用药才能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儿童感冒用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