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药清单,麻醉前要报备
在现代医学中,麻醉技术是外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麻醉并非简单的 “打一针、睡一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患者的用药情况就是关键一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发布的《围手术期管理指南》明确指出,患者在麻醉前必须向医生详细告知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 ,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这一要求也得到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呼应。那么,为什么麻醉前要如此重视药物报备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了解其中的缘由。
一、麻醉与药物:复杂的相互作用
麻醉过程中,麻醉药物需精准调控患者中枢、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确保手术安全。但人体复杂如 “化工厂”,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会与麻醉药发生相互作用,不仅可能改变麻醉效果,还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以常见的降压药为例,部分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能会抑制心脏功能,与麻醉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导致心率过慢、血压过低,增加术中循环不稳定的风险;而利血平这类降压药,会使体内儿茶酚胺耗竭,在麻醉诱导和手术应激时,患者可能难以通过自身调节维持血压,引发严重的低血压。
降糖药同样需要谨慎对待。二甲双胍等双胍类降糖药在麻醉期间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如果在麻醉前未合理调整剂量,可能导致术中低血糖,严重时会损伤大脑等重要器官。
抗凝药物更是麻醉前的 “重点关注对象”。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会抑制血液凝固,增加手术出血风险,小到普通的外科切口止血困难,大到颅内、胸腔等重要部位出血,都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二、别让保健品成为 “隐形杀手”
很多人认为保健品是 “天然、安全” 的,往往在麻醉前忽略向医生报备。但实际上,保健品同样可能影响麻醉安全。例如,鱼油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人参、银杏叶等中草药保健品,可能与麻醉药物相互作用,干扰血压、心率的调控,甚至引发过敏反应。曾有案例显示,患者因术前未告知服用银杏叶保健品,导致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任何正在服用的保健品,都应该详细列在带药清单中,告知医生。
三、详细报备:为安全麻醉保驾护航
为了确保麻醉安全,患者在手术前应该主动、详细地向医生提供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信息。在准备带药清单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全面梳理:仔细回忆自己正在服用的各类药物,包括每天定时服用的慢性病治疗药物,偶尔服用的止痛药、感冒药等非处方药,以及维生素、蛋白粉、中草药等保健品。
记录关键信息:记录每种药物的名称(商品名和通用名)、剂型(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剂量、服用频率和开始服用的时间。如果有药物说明书,也可以一并带上,方便医生查阅。
提前沟通:尽量在手术前的访视环节,就将带药清单交给麻醉医生,并与医生充分沟通。如果对药物有任何疑问,比如不确定某种药物是否需要停用、如何调整剂量等,一定要及时向医生咨询。
四、医生如何根据带药清单制定方案
拿到患者带药清单后,麻醉医生会综合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和身体状况,全面评估每种药物对麻醉及手术的影响,权衡用药利弊。对于可能增加风险的药物,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调整方案。
对于抗凝药物,一般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提前停药,并根据血栓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桥接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过渡);降压药、降糖药等慢性病治疗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服用以及调整剂量,确保患者在麻醉和手术期间血压、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且安全的范围。通过这样严谨的评估和方案制定,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与麻醉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麻醉前向医生详细报备带药清单,是保障麻醉安全的重要举措。每一种药物、每一个保健品都可能在麻醉过程中发挥作用,或带来潜在风险。患者与医生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是制定安全麻醉方案的基础。为了自身的健康和手术的顺利进行,请务必重视带药清单的准备和报备,让麻醉医生全面了解你的用药情况,共同为手术安全筑牢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