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痛经忍忍就过去?小心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作怪!

痛经忍忍就过去?小心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作怪!

耿学蓉 凉山州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2024年11月27日 31页 7207 海报 复制链接

痛经是许多女性每月必经的“磨难”,但若痛经呈现进行性加重、伴随月经量增多或性交痛,就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这种被称作“良性癌”的疾病,影响着全球约10%的育龄女性,却常因“痛经忍忍就过去”的误区被延误诊断。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部位。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同样受卵巢激素调控,发生周期性出血,却无法像正常月经一样排出体外,从而在局部形成结节、包块或囊肿,引发疼痛、不孕等系列症状。

典型症状“三联征”:

1.痛经:约70%-80%的患者以痛经为主诉,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

2.慢性盆腔痛:非经期也感下腹隐痛或坠胀感,劳累或性交后加重。

3.性交痛:约30%的患者出现深部性交痛,与病变侵犯阴道直肠隔或子宫骶骨韧带有关。

其他症状:

1.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

2.不孕:40%-50%的患者合并不孕,与盆腔粘连、输卵管功能受损有关。

3.肠道或膀胱症状:病变侵犯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血便;侵犯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血尿。

二、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警报信号”

异位症痛经的独特性:

1.进行性加重:痛经程度随病变进展逐渐加剧,从月经前1-2天开始,持续至月经结束,甚至月经后仍持续数天。

2.疼痛部位广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或会阴部,与普通痛经局限于下腹部的疼痛不同。

3.伴随症状多: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需卧床休息或服用止痛药。

异位症导致痛经的机制:

1.局部炎症反应: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释放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刺激疼痛感受器。

2.神经纤维增生:病变组织内神经纤维密度增加,对疼痛刺激更敏感。

3.盆腔粘连:反复出血和炎症导致盆腔器官粘连,牵拉神经引发疼痛。

4.子宫收缩增强:异位病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增强子宫收缩,导致痛经。

三、诊断:揭开异位症的“神秘面纱”

1.妇科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盆腔结节或包块,子宫后倾固定,附件区增厚或触及囊性包块。

2.影像学检查:B超: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等病变。MRI: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3.血清学检查: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

4.腹腔镜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异位病灶,并可进行活检和手术治疗。

四、治疗:多管齐下,缓解疼痛,守护生育力

1.药物治疗:
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

2.激素类药物:
口服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

孕激素:如地诺孕素、孕三烯酮等,可抑制内膜增生,减轻症状。

GnRH-a: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通过下调雌激素水平,造成“假绝经”状态,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骨质疏松)的副作用。

3.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切除异位病灶,分离粘连,恢复盆腔解剖结构,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

开腹手术:适用于病变广泛或合并巨大卵巢囊肿的患者。

子宫切除术:对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切除子宫,但需谨慎选择。
总结:

痛经不应被视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是当痛经呈现进行性加重、伴随其他症状时,更应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生活细节的调整,我们完全可以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当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