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骨科手术后那些不得不知的护理要点
一、术后早期护理:黄金24小时的“生命监测战”
骨科手术结束后,麻醉效力未完全消退时,患者需平卧于硬板床,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此时护理的核心是“三查三测”:查意识是否清醒、查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查肢体远端肤色温度;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例如髋关节置换术后,需特别注意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导致假体脱位,可在双腿间放置三角枕固定。这一阶段家属需配合医护记录患者排尿时间,若术后6小时未排尿,可能需导尿处理,以防尿潴留。
二、疼痛管理:科学镇痛才能加速康复
术后疼痛常被患者形容为“持续的钝痛+偶尔的刺痛”,但盲目忍耐会影响睡眠与康复积极性。目前临床多采用“多模式镇痛”: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联合外用镇痛贴剂,必要时使用静脉镇痛泵。需注意:吗啡类药物虽镇痛效果强,但可能引发恶心呕吐,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属可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0-10分)帮助患者记录疼痛程度,若评分>4分且持续超过30分钟,需及时告知医护调整方案。曾有患者因惧怕止痛药成瘾而强忍疼痛,导致膝关节僵硬,延长了康复周期。
三、伤口护理:从“防感染”到“促愈合”的细节把控
拆线前伤口需保持干燥清洁,淋浴时可用防水敷贴覆盖创口,一旦敷料被渗液浸透,需立即联系医护更换。对于钢板内固定手术患者,若伤口出现红肿热痛或异常渗液(尤其是黄绿色脓液),可能是感染征兆,需紧急处理。拆线后可在医生允许下涂抹硅酮凝胶预防瘢痕增生,同时避免紫外线直射伤口,以防色素沉着。腰椎手术患者需注意,术后翻身时应保持脊柱呈一条直线,避免扭曲伤口。
四、肢体功能锻炼:分阶段“动起来”的关键法则
康复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骨折术后为例:
• 急性期(术后1-3天):以被动活动为主,如踝关节背伸跖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勾脚后绷紧大腿肌肉保持5秒),每天3组,每组20次,预防肌肉萎缩。
• 恢复期(术后1-4周):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增加主动锻炼,膝关节置换患者可借助CPM机进行关节屈伸训练,角度从30°开始逐步增加。
• 巩固期(术后1-3个月):负重训练需严格遵医嘱,如胫腓骨骨折患者需先拄双拐部分负重,X线显示骨愈合良好后再弃拐行走。曾有患者过早负重导致钢板断裂,不得不二次手术。
五、饮食调理:“吃对”才能给骨骼“加油”
术后饮食分三阶段调整:
• 术后1-2天: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以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为主,少量多次饮用,避免牛奶、豆浆等产气食品引发腹胀。
• 术后3-7天:转为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羹、瘦肉粥,可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橙子、猕猴桃)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菠菜、苋菜等富含钙铁的蔬菜帮助骨痂生长。
• 术后2周起:加强蛋白质摄入,优先选择鱼、虾、鸡胸肉等优质蛋白,搭配豆制品和坚果。需注意:长期服用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建议通过饮食补钙,每天保证500ml低脂牛奶+1个鸡蛋。
六、并发症预防:警惕“沉默的杀手”
骨科术后最需防范三大并发症:
• 深静脉血栓(DVT):好发于下肢骨折患者,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可通过穿戴医用弹力袜、早期踝泵运动预防,若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可能是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需立即抢救。
• 压力性损伤:长期卧床者骨突部位(骶尾部、足跟)易受压缺血,可使用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动作。
• 关节僵硬:常见于肘关节、膝关节术后,若超过3个月未活动,关节囊会纤维化,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关节松动术,必要时需麻醉下手法松解。
七、心理调适:“康复信心”也是一剂良药
术后患者常因疼痛、活动受限出现焦虑情绪,尤其是年轻患者对未来生活能力的担忧更为明显。家属可通过“目标分解法”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如腰椎术后患者,可先设定“本周能独立下床如厕”的小目标,每完成一步就给予鼓励。部分医院开设“术后康复互助小组”,通过患者间经验分享缓解孤独感,研究显示,积极心态可使康复效率提升30%以上。
八、出院后的“居家护理清单”
出院前需牢记“五件事”:
1. 按时复查:骨折术后1、3、6个月需拍X线片,查看骨愈合情况;
2. 药物管理: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需按疗程服用,避免漏服引发血栓或出血;
3. 辅助器具使用:拐杖高度应调节至腋下距离拐杖顶端2-3横指,避免腋下神经受压;
4. 禁忌行为:脊柱术后6个月内禁止弯腰拾物,需蹲下起立;
5. 紧急情况处理:若伤口裂开、肢体剧烈疼痛或发热(体温>38.5℃),需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