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肺"常守护:慢阻肺患者的呼吸通关指南

"肺"常守护:慢阻肺患者的呼吸通关指南

刘玉萍 郴州市桂阳县樟市镇卫生院
2025年07月30日 64页 1608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这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会导致患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科学的日常护理比单纯治疗更为关键,而“三防三练”法则正是维护呼吸功能的核心所在。

一、“三防”:筑牢呼吸防线

1. 防感染:避免呼吸道 “雪上加霜”

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首要原因,即使是普通感冒也可能使病情迅速恶化。预防感染需遵循“三个严格”原则:

严格避人群:在流感季节,尽量减少前往商场、医院等密闭场所的次数,必要时佩戴N95口罩;

严格讲卫生:勤用肥皂水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

严格接种疫苗: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每5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为肺部增添一层“防护罩”。

2. 防缺氧:维持血氧的 “安全线”

慢阻肺患者常因气道阻塞导致氧气摄入不足,长期缺氧会损伤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监测血氧:家中应备有指脉氧仪,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若低于90%,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长期氧疗。

科学用氧:对于长期氧疗的患者,每日吸氧时间应不少于15小时,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具体遵医嘱调整),避免高流量吸氧抑制呼吸中枢。

避免缺氧诱因:洗澡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以防浴室缺氧),排便时勿过度用力(以防耗氧增加)。

3. 防焦虑:给心灵 “松绑”

呼吸困难引发的窒息感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而情绪波动又会进一步加重呼吸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如下:

家庭支持:家人应多陪伴并积极交流,帮助患者正视疾病,避免过度包办其生活(适当自理有助于增强信心)。

放松训练:每日进行10分钟的腹式呼吸配合冥想,具体方法为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再用口缓慢呼气6秒,逐步平复情绪。

社交互动:鼓励患者参与慢阻肺患者互助小组,通过分享经验来减少孤独感。

二、“三练”:强化呼吸功能

1. 练呼吸:掌握 “节能呼吸法”

低效的呼吸方式会使患者更容易感到疲劳,但通过科学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呼吸效率:

腹式呼吸:将一手置于腹部,另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逐渐鼓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缓慢收紧。每日进行3次训练,每次持续5分钟。

缩唇呼吸:先用鼻子吸气,然后将双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进行呼气(呼气时间应为吸气的2-3倍)。在走路或爬楼梯时进行练习,有助于减轻呼吸急促的情况。

呼吸操:保持站立姿势,双臂自然下垂。吸气时,双臂缓缓上举;呼气时,弯腰使双手尽量触碰脚尖(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此动作重复5~10次。

2. 练耐力:逐步提升活动能力

许多患者因担心喘息而不敢活动,反而导致肌肉萎缩和耐力下降。正确的运动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起步阶段:从每天10分钟的散步开始,步速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宜,逐渐延长至30分钟;

力量训练:在坐姿下进行抬腿、举哑铃(1~2公斤)等抗阻训练,以增强呼吸肌力量;

日常活动:洗碗、叠被等轻家务可作为耐力训练,同时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3. 练心态:培养 “带病生存” 的智慧

接受疾病慢性进程,在限制中探寻生活乐趣:

目标分解:将“爬3层楼”细化为“先爬1层休息2分钟,逐步递增”,通过小成就累积信心;

兴趣转移:培养养花、书法等低耗氧爱好,专注其中时可减轻对呼吸不适的注意力;

记录进步:以日记形式记录每日步行距离、血氧变化,直观见证改善,增强坚持的动力。

三、居家自测: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掌握三个关键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急性加重的信号:

1. 痰量变化:若每日咳痰量较平时增加50%以上,或出现黄绿色脓痰,可能提示感染。

2. 呼吸频率: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或活动后气促持续30分钟不缓解,需引起警惕。

3. 生活能力:原本能够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突然变得困难,可能是病情进展的警示。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医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慢阻肺的管理如同一场 “持久战”,“三防三练” 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习惯。患者和家属需记住:稳定病情的关键不在于 “根治”,而在于通过科学护理,让呼吸更轻松,生活更自主。守护肺部健康,从每一次规范的呼吸、每一步适度的行走开始。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慢阻肺呼吸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