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VS肝癌?超声下的“真假美猴王”
在超声科的日常检查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医生,报告说我有脂肪肝,会不会变成肝癌啊?”其实,脂肪肝和肝癌就像《西游记》里的真假美猴王,在超声图像上有时会表现出相似的“面孔”,但本质却有天壤之别。前者是良性病变,后者是恶性肿瘤,准确鉴别二者是避免漏诊误诊的关键。今天就从超声图像的特征入手,教大家看懂这两种疾病的“真面目”。
一、脂肪肝:肝脏的“脂肪堆积症”
正常肝脏在超声图像上呈均匀的中等回声,就像新鲜的猪肝,质地细腻、回声均匀。而脂肪肝则是肝细胞内堆积了过多脂肪,导致肝脏回声发生改变,主要有以下特征:
典型超声表现:
肝脏整体回声弥漫性增强,像蒙上了一层“白雾”,后方回声会逐渐减弱,严重时甚至看不清肝脏后方的血管和膈肌。
肝内血管纹理变得模糊不清,就像在水中加入了牛奶,原本清晰的血管轮廓被“脂肪雾” 遮挡。
肝脏体积可能轻度增大,形态饱满,边缘变钝,就像一个被吹胀的气球。
根据脂肪浸润的程度,脂肪肝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脂肪肝仅表现为局部回声增强,血管纹理仍清晰可见;重度脂肪肝则几乎看不到正常的肝组织回声。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是可逆的,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大部分患者的肝脏回声可逐渐恢复正常。
二、肝癌:肝脏的“恶性结节”
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多表现为局限性的异常结节,就像在正常的肝脏组织中长出了“异物”,其超声特征与脂肪肝有明显区别:
典型超声表现:
多为低回声结节,少数为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就像一块质地粗糙的石头,与周围组织的界限通常不清晰。
结节周围可能出现“声晕”,即结节周围有一圈低回声带,这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较大的肝癌结节内部可能出现坏死、液化,形成无回声区,就像结节内部出现了“空洞”。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结节内部有异常的血流信号,血流丰富且杂乱,这是因为肿瘤需要大量血液供应来生长。
肝癌的结节形态多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当肝癌发展到晚期时,还可能出现门静脉癌栓、腹水等并发症。
三、鉴别要点:分清“真假”的关键
虽然脂肪肝和肝癌在超声图像上有一定差异,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也可能混淆,需要通过以下要点仔细鉴别:
回声特点:脂肪肝是弥漫性回声增强,整个肝脏的回声变化是均匀的;而肝癌是局限性的异常回声,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血管表现:脂肪肝主要影响血管的显示清晰度,血管本身的走行和结构没有改变;肝癌则可能压迫、侵犯周围血管,导致血管扭曲、中断,甚至在血管内形成癌栓。
病史和症状:脂肪肝患者多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一般无明显症状;肝癌患者多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可能出现腹痛、消瘦、黄疸等症状。
其他检查辅助:如果超声图像难以鉴别,可进一步进行增强 CT、磁共振成像(MRI)或甲胎蛋白(AFP)检测。肝癌患者的 AFP 往往会升高,而脂肪肝患者的 AFP 一般正常。
四、避免漏诊误诊:这些情况要警惕
在临床中,脂肪肝合并肝癌的情况并不少见,此时容易发生漏诊。以下两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脂肪肝背景下的肝癌:在重度脂肪肝的背景下,肝癌结节可能表现为相对低回声,容易被脂肪肝的强回声掩盖。这就需要超声医生仔细观察,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寻找结节内部的异常血流信号,避免漏诊。
肝癌合并脂肪肝:少数肝癌患者同时患有脂肪肝,此时肝癌的超声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脂肪肝引起的局部改变。对于有肝癌高危因素(如慢性乙肝、丙肝、肝硬化)的患者,即使超声提示有脂肪肝,也不能忽视对肝脏结节的排查。
五、科学应对:发现异常怎么办
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异常,应采取以下措施:
若确诊为脂肪肝,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超声,观察肝脏回声变化。
若发现疑似肝癌的结节,应尽快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增强 CT、MRI、AFP 检测等,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肝癌,应尽早进行治疗,早期肝癌通过手术、介入等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之,脂肪肝和肝癌在超声图像上区别明显,通过观察回声、血管表现,结合病史与其他检查,一般可准确鉴别。不过,不典型病例需超声医生经验丰富、保持警惕,以防漏诊误诊。同时,大家要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不必因脂肪肝过度焦虑,也不能忽视肝癌风险,定期做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