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肠息肉:肠道里的 “定时炸弹”,早发现早切除

肠息肉:肠道里的 “定时炸弹”,早发现早切除

乔红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2025年06月11日 41页 1605 海报 复制链接

你是否想过,肠道里可能悄悄长出一些 “小肉疙瘩”,无声无息却暗藏危机?这些 “小肉疙瘩” 就是肠息肉。虽然名字里带个 “肉”,但它们可不是什么 “好东西”,就像肠道里的 “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健康危机。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肠息肉,掌握应对它的科学方法。

一、肠息肉是什么?肠道里的 “不速之客”

肠息肉,简单来说,就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打个比方,肠道内壁原本像平整的墙壁,息肉就像从墙壁上长出的一个个 “小凸起”。这些 “小凸起” 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芝麻粒大小,大的能长到核桃甚至鸡蛋那么大;形状各异,有的像蘑菇,有粗壮的 “根”(带蒂息肉);有的像山丘,直接从肠壁上鼓起来(无蒂息肉)。

根据病理类型,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肠息肉中的 “危险分子”,它就像一颗容易发芽的种子,由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生而来,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出现了问题。这类息肉约占肠息肉的 70% - 80%,是引发肠癌的 “罪魁祸首” 之一。而炎性息肉相对 “温和”,多是肠道长期发炎,黏膜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 “疤痕疙瘩”,一般不会恶变,但它的存在提示肠道可能有炎症,需要引起重视。

二、肠息肉与肠癌:一步之遥的危险关系

很多人可能觉得,息肉不过是肠道里多长了点 “肉”,没什么大不了。但事实上,肠息肉与肠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医学研究表明,超过 80% 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来的。从一个小小的腺瘤性息肉发展成肠癌,通常需要 5 -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息肉会不断生长,细胞的异常增生逐渐失控,最终突破 “界限”,变成癌细胞。

想象一下,肠息肉就像潜伏在肠道里的 “定时炸弹”,一开始它可能只是个 “小炸弹”,威力有限,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会不断 “积蓄能量”。一旦恶变,就如同炸弹引爆,癌细胞会疯狂扩散,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而且,肠息肉在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出现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甚至发展到肠梗阻、贫血时才去检查,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三、肠镜检查:揪出肠息肉的 “火眼金睛”

既然肠息肉如此危险又 “善于隐藏”,那我们该如何发现它呢?目前,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肠镜就像一根细长的 “侦察兵”,它前端带有高清摄像头和灯光,医生通过肛门将肠镜缓缓插入肠道,一边推进一边观察,能清晰看到肠道内壁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几毫米的微小息肉,还是藏在肠道褶皱里的息肉,都逃不过它的 “眼睛”。

除了直观观察,肠镜还能对发现的息肉进行 “活检”。医生会通过肠镜的工作通道,用特殊的器械取下一小块息肉组织,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明确息肉的类型和性质,判断它有没有恶变的倾向。除了肠镜,还有一些其他检查方法,如 CT 结肠成像、粪便潜血试验等,但这些方法要么准确性不如肠镜,要么只能作为初步筛查手段,无法替代肠镜检查。

四、发现肠息肉怎么办?早切除,早安心

一旦在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不必过于惊慌。大多数肠息肉通过内镜下切除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的内镜技术非常成熟,医生可以通过肠镜,使用高频电刀、圈套器等器械,将息肉完整切除。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患者一般术后观察 1 - 2 天就能出院,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小。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位置、病理类型等因素来确定。对于较小的息肉,可能直接用活检钳钳除;对于较大的息肉,可能需要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如果息肉已经发生恶变,侵犯到肠道深层组织,可能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道。

肠息肉就像隐藏在肠道里的 “定时炸弹”,但只要我们重视肠镜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切除,就能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不妨从现在开始,关注肠道健康,主动了解肠息肉知识,为肠道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肠息肉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